园长荟公众号回复“1”,领取今日好礼
责编丨喵小柒
儿童的个人规则意识的建立,影响着个人基本素养的建立和未来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儿童集体规则意识的建立,保障儿童在组织和集体中的被认可和接纳的程度;儿童社会规则意识的建立,是儿童一生规章制度乃至道德法律的起点和基础。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往往存在着几个误区:
家长态度居高临下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家长和孩子都是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处处彰显家长的权威性。
处于这种“高压”氛围下的孩子,往往只是规则的执行者,对规则的意义一无所知,仅将其理解为制约和束缚,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完全依靠他律,规则意识很难形成。一旦监督不到位,规则也容易轰然倒塌。
“以身试法”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孩子们在幼年时期,依靠模仿去学习。例如,婴儿模仿养育者的口唇动作学会发声,女孩模仿母亲的养育行为学会关心和照料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那么作为家庭中规则的制定者,父母的言行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家庭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状况:家长要求孩子看书,自己却在看手机。父母这种言行不一,会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造成混乱,让规则成为虚幻泡影。
自相矛盾
家庭中,往往会出现“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情况,父母之间教育理念不一致,家庭中诸多养育者之间教育观念不统一,往往让孩子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为什么妈妈要求这样,而爸爸要求那样?为什么这样做,妈妈认可,而爸爸不认可?
这种家长之间的“自相矛盾”不利于规则的贯彻和执行,也给孩子留有缓冲和回避的空间,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
“自暴自弃”
规则意识的养成和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往往会抱怨:“我整天唠唠叨叨个不停,可一点效果也没有,所幸由他去吧。”殊不知,当家长在这样“自暴自弃”时,正是中了孩子的“攻心计”。
这是一场亲子之间的博弈,需持之以恒,保持教育观念的一致性,一以贯之的执行,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体会到规则的意义和好处,从而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主动贯彻执行。
试试这么做“以身试法”
1、父母在进行规则教育时,要和孩子平等沟通,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上达成共识。同时也要言传和身教并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允许孩子适当的犯错,体验后果,让孩子真正的理解规则的意义,为孩子执行规则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取得小的进展时给予即使的鼓励。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家长要用耐心和细心使规则化为孩子自觉、自主的良好行为,为未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关注园长荟公众号回复“1”
领取今日礼物
18610206462
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儿童节
青苗荟总部
(工作日9:00-18:00)
18610206462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长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