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开心知道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gxNDczOQ==&mid=2649825832&idx=1&sn=16747db1bb4156a0e5854f493896c65d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475 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从三年多前,也就是2016年4月1日,一诺在“优师教研”发表了《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这篇文章开始,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个梦。现在,这个梦成真了。
这是一个“漂二代”漫漫求学路的起点,也是一对“理想主义”父母寻找适合我们家庭文化的教育“群落”(用一土的术语,就是“全村”)的过程。
▲一土幼儿园开学典礼
我们家的情况可能并不少见,我和先生一个来自江苏,一个来自江西。记得很多年前还单身的时候,就有人生经验丰富的前辈“指点”我:一个外地女孩子,最好找个有北京本地户口的男孩子,这样结婚以后,孩子才能拿到北京户口,将来上学、高考,都方便。年少时,哪里会把这种话放心上,直到35岁生下女儿,仍然天真地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
可是,当身边同龄孩子的妈妈们,渐渐开始从屎尿屁的话题,升级到选幼儿园这类问题以后,我也意识到:到了要做选择的时候了。作为没有北京户口,也不想倾尽全家积蓄砸一套学区房的“北漂”,因为工作关系,与公立学校、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多少都有一些接触,也深深理解一诺在文章里写的,就是我们许多人的心里话:“公立学校的问题,大家都懂的,国际学校呢,又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我不希望这样。”
好在,一土破土而出了!三年来,我每天关注着一土的成长,也盼着我的孩子长到可以入校的年纪。今年秋天,我的女儿终于成为一土幼儿园的创校“小土豆”了!
▲女儿在体育课上
看到我在朋友圈晒一土,朋友们纷纷来问情况。问得最多的就是:“你选一土,是不是因为在那里孩子比较快乐?”还有“好心的”朋友提醒我:“可要当心,听说一土的孩子快乐是快乐的,但是到了二三年级,和其他学校的孩子一比,好像学到的东西不是很多。”以及,和我一样“北漂”的朋友问我:“你们已经做好准备将来送孩子出国吗?在这样的体系里,很难再转回公立、应试、高考这条路了吧。!”
这些问题,我和先生都有不断在思考。今天来说说,我们为什么选择一土(真的是认定之后,别的学校一家都没看过,死心塌地的那种,呵呵)。
▲Photo by Brendan Church on Unsplash
01
最近大火的《小欢喜》,我也凑热闹看了两眼,里面主角乔英子自杀跳海的桥段,网上引发好一阵热议。虽然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她想考全中国排名第一的南大天文系,她妈妈竟然会不同意。这么上进的孩子,妈妈都不满意,请问还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呢?
▲电视剧《小欢喜》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真实的生活,比电视剧更扎心。
记得一个同事跟我说,她亲戚家的孩子上四年级,在北京一所不错的公立小学。每天作业太多了,天天都要做到晚上10点钟。这个孩子曾跟她说:活着真没意思。
另一个朋友表姐家的孩子,今年高三,生活里没有任何一件事能提起她的兴趣,别说学习了,就连打游戏、吃喝玩乐,也没有特别喜欢的,全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即使送出国上个大学,毕业以后怎么办?
还有某天吃午饭,我另外一个同事说她认识的一家人,孩子成绩很好,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不知为什么,刚上大学,就自杀了。全家崩溃。
▲Photo by Katherine Chase on Unsplash
相信这些家庭,当初肯定不是奔着搞砸去的,而是抱着对孩子美好的愿望,但为什么却会这样?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专题《中国式青春期》。主笔陈赛老师写下这么一段话:“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其背后当然有爱,但更多的是恐惧,恐惧孩子无法过上一种成功的人生。但是,到底何为成功的人生?”
关于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我和先生从还没有当父母时,就开始常常探讨。如今,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妈妈,我常问自己,我要培养一个了不起的孩子,还是一个幸福的普通人?了不起且幸福,当然好啦,但是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并不容易,还需要很多运气,甚至是全家几代人的运气。我常和先生互相打气:能把孩子养成正常的、自食其力的、有幸福感的普通人,我们就是成功的父母;假如孩子长大以后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那我们简直就是伟大的父母了。
看看我们自己,虽然很平凡,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是年过四十,心中仍有一团火,做着热爱的工作,有爱人,有朋友,遇到困难,偶尔困顿,但很快就会振作起来,重新出发,从未放弃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当年对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那么,我们能把这种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的能力,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吗?
▲在水中探索的女儿
对孩子,我们的教育目标很明确:身体健康,内心充盈,自食其力。至于学习,我们的着眼点并不仅仅是在校期间这十几年。别说未来世界,就是我们当下的世界,早已经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所以对于学习,我们的想法更单纯,就是要让孩子激发内驱力主动去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这两点,想学不好都难。
能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就是我们心中值得追随的好教育。幸运的是,我们遇见了一土。
02
关于快乐学习,大家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记得前一阵,母婴公号界刮过一阵风,主题大意就是:今天快乐学习的孩子,长大都会后悔。或者也有同主题的“成年版”:长大后的我,怪父母当年为什么没有逼自己一把。
快乐学习,与我们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确实有点背道而驰。我们自己的成长字典里,“刻苦”也是绕不开的一个词。
可是,苦不是目的啊!就拿谈恋爱来说,能让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甚至忍受“苦恋”的,在所有这一切发生的最初,难道不是因为内心的动力吗?刻苦、努力、奋进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是别人告诉自己的标准,甚至是被逼无奈?
或许有人把快乐学习,简单等同于作业少、考试简单、不排名次等等这些“手段”。但据我了解,一土倡导的,绝不是这种流于表面的“快乐”。
在我看来,一土实践着的,与其简单叫做快乐学习,不如叫“内驱力学习”,更为贴切。
我特别记得,在我们第一次来一土参加探校日活动时,小学部的语文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土的孩子如何学习古诗,老师教给孩子一首古诗之后,会让每个人都将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画成一幅画。这点尤其打动我先生。作为两个中文系教授的儿子,他觉得这才是应该有的语文教育——理解文字之美,感受语言中的情感,再将这种理解输出。一土的孩子们据说还要自己画绘本,从甲骨文里学汉字……可能跟大部分学校比,这些都太像做游戏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但谁规定,学习只能是背书、抄写、刷题?
一土的育人目标,上半句是“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什么是内心充盈?我们作为大人,内心是否充盈?孩子们其实与生俱来内心就是充盈、丰富的,那我们如何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里,内心越来越充盈?这是我们作为家长,常常需要思考的问题。一土老师的创新教育背后,都在围绕一个最重要的核心,也是我们最想要保护孩子的“内心那团火”,那个想要了解未知、探索未知的本能。
回想我和先生,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每个选择都是追随内心,自己做出的选择,自己对选择负责;我们希望孩子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一土,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就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是我们家庭价值观的延伸。
03
未来是不确定的,如何找到“未来之锚”?
去年,我策划编辑了一本由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主笔的家教书《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这本书预测了20-30年后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孩子成年后,开始工作、进入社会的时代。到那时,即使按照最低估计来看,也会有近一半的人工作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初级和中级白领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尤其是那些工作环境简单、工作内容重复、基本上只是和数据、文档打交道的工作,都更适合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
▲Photo by Franck V. on Unsplash
我自己也曾写过一篇文章,畅想当我女儿长大以后的世界:
? 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力,将像曾经被无限追捧的记忆力、运算力那样,成为最有价值的能力;
? 知识也不再仅仅以学科分类,单独存在,每个人都要掌握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知识,才有可能出类拔萃;
? 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最重要的追求,因为科技带来无与伦比的效率,大企业逐渐被一个个小而美的个体取代,个人的独特性远远胜过整齐划一,成功的定义不再是收入或地位,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无论未来趋势学家向我们描述所有这一切长什么样,其实也都还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是给我们这些父母平添更多焦虑,还是也能帮助我们抓住一些“确定的东西”?
我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之锚”——那些对人类来说,一直都很重要,未来可能变得更加重要的能力。
① 沟通协作能力:
未来社会的分工,一定会越发精细化,没有人能独自从头至尾完成一个项目。比方,以我的工作领域为例,今天出版一本书,不是找到一个名作者就一定会大卖,也不是起一个厉害的书名就一定会畅销,这中间从策划、编辑、审校、文案、营销、销售、渠道、传媒……每个环节又包含众多细分环节,需要一大圈人的充分沟通、合作,相互理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让一个项目的效应最大化。
② 个人独特性(长板):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这是他在1999年写的文章中的观点。当我们的孩子长大,这篇文章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我相信他说的仍未过时。当未来社会分工愈加细分,个人既不会沦为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反而更需要将独特性放到最大。我们需要协助孩子找到她的长板,并将之无限延长。如果把时间花在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上,顶多只能从差做到及格;但同样时间花在优势项目上,也许就能从优秀到卓越。
③ 将不确定变确定:
今天在工作中,你会发现两种人,一种人只能做做过的,或者别人告诉他如何做的事;另一种遇到从来没做过的事,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前一种或许能把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但却无法委以重任,也很难有更大突破,因为价值含量更高的事,通常都是崭新的,或者不那么确定的。比如一土,能从一个想法,仅仅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做成现在这样有规模并且持续高速发展的创新教育体,我相信参与其中的人们,一定都是擅长将不确定变确定的高手。未来,不会自带说明书而来,我们和孩子,都需要自己学会如何去为不确定的事做出一份份行之有效的说明书,指导自己,带领他人。
女儿在一土幼儿园的第二周,老师在“晨犀”APP上发来一张她专心用乐高搭一部警车的照片。老师说,她从吃完午饭就开始一直搭,直到完成了才去午睡。老师说这是她超级执着的一面,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做完才行。看起来老师并没有因为要午睡而打断她。
▲废寝忘食搭的小警车
在我看来,一土就是这样一间,优点说不完的学校:
? 老师尊重孩子,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比如规定老师不能因为孩子挑食,非要软磨硬泡让孩子吃完不想吃的东西;
? 重视过程胜过某一次的结果,比如给家长群发的手工课照片,并不会把孩子们最终完成的成果拍下来,避免了家长不由自主产生的“比较心”——每个家长只知道自己的孩子完成的结果;
▲女儿在手工课上
? 注重体能,每天都有体育课,让孩子疯玩,每周还有一日森林幼儿园,可以去观察大自然;
? 重视中文,不用担心孩子三年级以后只看得懂英文版金庸了;
? 老师和家长之间互相尊重,老师不是通过微信群而是通过专门的APP晨犀与家长沟通,既保证了老师的时间和休息,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所有问题都能得到更充分的交流;
? 家长之间也迅速打成一片,不到两周,我们全家已经加入了好几个“社团”,户外野营这样的活动已经如火如荼展开。真正的“全村养娃”模式开始了。
入校之前,一土老师给家长的问卷里,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希望你们的女儿在一土第一年哪些方面得到成长。我们的回答是:希望她每天都开开心心,可以交到新朋友。果然,她当天就收获了两枚男闺蜜,还第一次集体过生日。
▲在一土过集体生日
– END –
推荐阅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