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父母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TU4MzI2Ng==&mid=2247484280&idx=1&sn=a2b3dcc50f033758ff89aaa2d317fda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183 篇文章
转载自父母训(ID:ParentingWorkshop)
? 张旎,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创立人,作为一土“资深”好友,张旎老师率先在一土家长学校开设了两期《系统思维》课,期期爆满。
今年,张老师将继续在一土家长学校开设课程,和去年的《系统思维》课程相比,为期一年的「2018善思父母课程」是一次更加系统化和体系化的学习,张老师讲首次带领最强团队,通过线上讨论、实践、点评、答疑等方式,在与每一位学员的深度联结中,启发大家在为人父母的路上如何成熟而坚定地前行。
善思父母社群于3月15日在一土家长学校开课啦。
在第一课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彼此,知道我们为什么来这里,准备去哪里。那一课已经感觉到这个社群有很强的气场,因为大家来的目的基本都是一致的—为了改变。
第一课课后的其中一个作业是请家长们写写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都受到哪些观念的影响,另一个作业是请家长记录和孩子一起游戏或一起对话的场景。家长提交的作业每一份我都很认真地看,在看这些作业的时候,感觉就是很多数据摆在我的面前。在这些数据中,我看到了很多非常温暖的亲子时光,那些唯美的画面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的图景;我也看到了很多纠结、矛盾、焦虑、痛苦和挫折,如果教养孩子的过程总是那么美,我估计不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改变。分析整理这些数据,脑海中闪过一幅幅画面,我在这些画面中看到了观念的力量,这个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与痛苦其实都来自这些隐形的观念。
1. 观念会让我们看不清事实
很多家长都接受过来自西方各种育儿理念的洗礼,企图用一种先进科学的育儿方法去培养独立自主自信的孩子,也有很多家长都带着“原生家庭的伤”,企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摆脱影响,在这里,我看到了“抗争”,有抗争的时候就会有矛盾,这个矛盾其实不是“先进”与“落后”,或者“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矛盾,而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冲撞。在我看来,执着于任何一种所谓的“正确观念”都会让我们看不清此时此刻的事实。
这个案例非常经典,因为这就是老人和我们在一起养育孩子的日常。
为什么我们看到老人的动作时要去反复提醒,还会有点不高兴?
如果老人的行为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不愿接受的理由足够充分吗?有没有科学数据证明老人的某一个行为一定会导致某一种结果?
如果我们关注老人行为中爱的成分,我们是不是还是要去阻止?是不是还会不高兴?
当我们接受了一些“先进”育儿观念的时候,最想做的事就是把这些观念变成行为准则要求孩子周围的人都按照这个准则来养育孩子,这个过程中我们忘记了“爱”其实没有标准动作,而孩子更需要在不同的“爱”的环境下成长。
2. 观念让我们忘记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自己对事情的预期,这个预期同样来自于观念,比如孩子需要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上课不扰乱纪律、和同学友好相处、见人有礼貌、说话要诚实、做事要集中注意力……基本上我们心中有一个完美小孩的形象,如果孩子和这个形象有差距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判断和言行就会受到影响,这时我们会忘记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基本很难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如果看不清楚行为背后的原因,纠正行为本身几乎不太可能。
这个案例也常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立马暴躁”经常是孩子行为和我们预期不符时,我们的第一反应,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观念”在暗中操控。当孩子面对一个暴躁的家长无法讲出行为背后真实原因的时候,撒谎似乎是最好的选择,而撒谎的结果也不像孩子想象的那么简单,他需要承受的可能更多。
因为这位妈妈用心的记录,我看这一段记录时有很强的画面感,想象着那个小小的孩子怯生生的样子,或许他那天不想上幼儿园就是因为早上看到爸爸妈妈有一些不愉快,所以不放心,想在家里待着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突然遇到暴怒的妈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内心一定有很多挣扎。孩子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有时候超过我们的想象,而我们因为执着于自己的观念而忘记了孩子最最基本的需求。
这幅画面在很多家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上演,我们事后往往都会后悔自己对孩子发泄出的情绪,或者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中,因为没有看清究竟什么在操控我们,所以这个镜头总是会以不同的方式循环播放。
如果想打破循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下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3. 惯性思维往往是产生矛盾的焦点
我们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往往会依据他之前的表现,通常在我们的头脑中会形成一个简单的公式A→B,这个简单的公式是思维的惯性。
这个公式的特点是用孩子此时此刻的行为直接推理为孩子的长期行为或孩子的品质。这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往往不知不觉,当我们带着这种思维惯性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基本都会忽略了此时此刻的客观实际,和孩子之间产生矛盾是必然的,这个矛盾除了会强化那些我们不喜欢的行为之外,对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基本没有任何帮助。
破解的方法就是刻意关注孩子表现出来的和你惯性思维中所不同的行为,不遗余力地鼓励,鼓励的过程一定要特别具体,让孩子知道他什么地方做得非常好。当你不再关注那些惯性思维中的“恶劣”表现或品质之后,惊喜往往就出现了。
4. 我们对孩子充满偏见
-
我家的孩子很害羞
-
我家的孩子胆子小
-
我家的孩子性子急
-
我家的孩子脾气大
……
这些认知通常是我们和孩子相处过程中通过孩子的一些行为而总结出来的特质。而当我们带着这些认知去看孩子的行为时就像带上了一副有色的眼镜,我们会通过这幅有色眼镜来解读孩子的行为,而这个解读过程本身又会不断强化孩子的这些特质,于是我们非常想让孩子改变的一些性格弱点反而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偏见的力量。
如果不想让你的偏见影响孩子的成长,可行的方法是不要把孩子此时此刻的某一个行为归纳为一种性格,寻找行为本身背后的原因才能带来改变。比如孩子晚上不敢一个人睡,如果归纳为孩子胆子小,你可能就不会用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敢一个人睡,当你真的去了解,孩子或许会告诉你他能在黑夜中看见很多妖魔鬼怪让他非常恐惧,如果你对那种恐惧能够感同身受,你就不会埋怨孩子胆子小,而是去想怎么让孩子学会应对这些丰富的想象。
5. 观念一旦转变,解读便不同
这是一个让我都感到吃惊的案例,让我看到了观念的力量,同样的一个行为,当我们带着不同观念在看的时候就会产生如此不同的解读,也就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对于孩子来说便获得了不同的成长机会。改变竟然就是如此简单。
进入善思父母社群的人都是来寻找改变的,我们先回到原点去思考育儿观念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后的落脚点是要能够看到我们日常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哪些观念在暗中操控,当我们看清了观念本身的力量时才能跳出自己的观念,才有可能理性客观地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所谓难题。
课堂一览
“2018善思父母课程”限额300人,还有少量名额,扫描如下课程二维码即可报名,并赠送一土家长学校一年会员,系统思维老学员报名立减499元。
推荐阅读
一土2018秋季招生申请已开启,北京开放年级K-G5,广州开放年级G1、G2,申请请戳。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本文题图来自网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