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孩儿脸,一日三变脸”,春季是最舒服的季节,但也是令家长们头疼的季节。这种“变脸式”的季节,是疾病最活跃的时候,加上频繁给宝宝一穿一脱,便给感冒、过敏等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那么,针对现在的天气,如何正确的“春捂秋冻”?
“捂”对时间
雨水节气过后,虽然气温回升,但是偶尔冷空气会杀个回马枪,提醒着人们“倒春寒”的存在。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保护好脾胃,注意春捂。
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等疾病。
一般白昼气温超过15摄氏度且较稳定时,这时适宜穿得稍单薄些。
“捂”对温度
是否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
一般来说,春季气温日夜温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
“捂”要有度
很多家长都会参考“春捂”这个原则给孩子穿衣,天本来已经暖和了,还捂着呢,结果一运动,出了一身的汗,风一吹,就感冒了。所以“春捂”要有度,“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背暖
给孩子背部保持适度温暖,用中医的说法就是利于孩子体内阳气生发,可预防疾病,减少受凉感冒的机会。
家长在给小朋友增减衣服之前,不妨摸摸孩子的背部,如果有点湿湿热热的,那就适当给Ta减点衣服,如果有点凉,就要赶紧给Ta加衣服哦~
肚暖
有些好动的小朋友喜欢跑跑跳跳,衣服如果没有束好,大动作时很容易露出小肚肚。给孩子腹部做好保暖,既能维护Ta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又能防止肚子因受凉而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脚暖
俗话说“凉从脚上起”,这是因为脚与上呼吸道黏膜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再加上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一旦脚部受凉就易引发感冒。注意小朋友脚部的保暖,特别是在室内玩耍时也不要光脚在地上跑。给Ta穿上小棉袜,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一身温暖,抵御寒冷,防病保健康。
头部和心胸要凉
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的,如果头部捂的过热,容易引起头晕头昏、烦躁不安。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
心胸凉,是指给孩子上身穿的衣服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胸部受压,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
“春捂”是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灵活掌握,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来调整。
孩子以偏凉好养,过热易导致孩子的抵抗力下降。但对于体质偏弱易感冒的孩子,或总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要注意受寒后抵抗力下降诱发旧病,对于该类孩子,不应过早脱冬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