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我深信,培养一个好习惯,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的习惯非常重要,一直能影响该生命终身。”
好的习惯让我们受益,坏的习惯让我们吃亏。
上周活动发出后,家长们针对孩子日常出现的习惯问题,纷纷留言。我们选出来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请刘湘梅老师为大家进行解答。
案例1
问
老师,您好,孩子快4岁了,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是从小为了哄孩子吃饭养成的坏习惯。现在大了,想改,但是很难改,请问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答
调整时间:吃饭的时间和孩子想看的电视内容是不是在时间上重合?如果这样,就调整一下吃饭时间。
调整空间:餐桌离电视很近吗?有可能的话那就改变吃饭的地方,看不到电视。
调整策略:吃饭前别开电视,用孩子更感兴趣的事转移他对电视的关注。先不要把“吃饭”和“看电视”对立起来,而是从尽量让孩子少看电视入手。至少孩子在家的时候少开电视,其实现在很多家庭的电视都已经只是个摆设了,最重要的是要丰富孩子的生活,有事可做,有人陪着玩,孩子自然不会总盯着电视。而且孩子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家人都对电视提不起兴致,他也会如此。另外,讲道理对4岁的孩子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可以讲“条件”,每天能看什么节目?几点看?看多长时间?这些都可以跟孩子来约定。
再回到吃饭这件事。饭前不开电视,让孩子帮着做饭,哪怕就是递根葱,拿双筷子,这顿饭里也有他的功劳,应该专心享用。他不嚷嚷开电视,谁也不提电视,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淡化电视。他想起来了,非要让开,能晚开就晚开一会儿,制造餐桌上的好气氛,让他感觉到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也是件愉快的事。
如果跟孩子事先约定今天吃饭不看电视,他也同意了,但又反悔,那就让他只看电视别吃饭。两者只能取其一,当他明白你是动真格的,他会自我调整的,就看你能不能扛住了。
案例2
问
孩子快5岁了,对吃海鲜特别抵触,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听见“海鲜”两个字,就会习惯性地开始呕吐。去医院查过,没有海鲜过敏。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办法干预?
答
如果没有生理性问题,那就要考虑有可能是心因性呕吐,也就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呕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对食物有所偏好,也很难说出明确的原因。
孩子可能有过对海鲜的不好的体验,比如味道、口感不适,见过烹饪鲜活的海鲜等,使他对海鲜这种食物产生抵触。而家长又对此特别关注,总是有意无意地强化,要求他不要挑食、罗列吃海鲜的好处、希望他无论如何尝试一下等等,都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所以他不爱吃就别非让他,劝他吃也是一种变相的强迫。
现在物质这么丰富,能替代海鲜营养价值的食物有很多。当家长把这件事不再当成个“事”,它在孩子心中也会渐渐淡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许有一天这种对食物的喜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案例3
问
孩子3岁多,别人跟他说话,经常不搭理人,显得特别没有礼貌,这个习惯特别不好,说过很多次,但是效果甚微。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答
首先,3岁多的孩子最多在大人提醒下打个招呼,主动叫人、与人攀谈的意识还没有形成,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进行人际交往。
礼貌表达的是一种善意,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样是一种人际关系,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礼貌,他才能形成礼貌待人的习惯。比如要求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我们对他们使用了吗?要求孩子说话客气,我们做到了吗?是不是总是以命令的口气喝令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
有些孩子讲礼貌并不是他们的自觉行为,只有被人催促才不得不去做,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被不断提醒,产生逆反心理,因而故意不讲礼貌。其实,换一种方式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主动地与人打招呼,而不是单方面催促孩子,慢慢就会影响到孩子,他们就会把跟人打招呼看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多是在日常生活中模仿习得的。也可以事后跟孩子讨论这件事情,让他们意识到讲礼貌是一种表达善意的必要形式,这比当着人不断催促他们有所反应要重要得多。
无论如何,孩子见人不打招呼也不要当面指责,或者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他们做一些看起来很礼貌的事情,要启发孩子跟人打招呼,大可不必说:“见到人之后怎么不说话?在家是怎么教你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肯定更加不合作。
案例4
问
感觉好习惯养成问题都是日常的事情,怎么能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答
孩子最易受环境影响,如果家人都能做到早睡早起,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需要特意培养。孩子的作息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家庭生活习惯相关的。
但孩子对睡眠的时长要求更多,睡不够会影响生长发育。当然,非要让大人跟孩子一样早早上床睡觉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在晚间可以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动,营造一个适于睡眠的氛围,帮助他早些睡觉。
应该规定睡觉时间。而且一旦规定好上床睡觉的时间就不要轻易改变,时间越明确,孩子越容易按时去睡觉。
准备一个专用钟表,让他逐渐有时间概念。继续坚持睡前流程。每天睡觉前的一系列固定程序,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暗示:该睡觉了。
睡前程序要提前15分钟到半小时开始,不要等到快到点了,才匆忙准备,包括:
* 洗澡、刷牙;
* 换上宽松的睡衣;
* 上厕所,排空小便;
* 关好门窗,拉上窗帘;
* 把喜欢的布娃娃或玩具熊放在身边,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安全;
* 安静地躺在小床上,盖好被子;
* 将灯光调暗,可以放一些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讲一两个短小的睡前故事,但不要讲刺激性强的故事。
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尤其是晚间的活动,如果强度过大,会使孩子处于兴奋中,难以平静;如果活动过少,入睡也不理想。
案例5
问
4岁半的孩子,晚上不喝奶,不喝水,可是还是会尿床,只能穿尿不湿,不给他穿尿不湿时,半夜叫他起床,他又说没有尿尿,但是早起发现有时候就会尿床,怎么能养成有尿尿就喊大人的习惯呢?
答
孩子夜间除非自己被憋醒,否则很难主动告诉大人他有小便,换作大人也做不到吧?最好先排除一下生理因素,再从排便训练入手。3-5岁的孩子由于膀胱控制排尿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如果白天过度玩耍,夜间熟睡不醒,偶有睡中尿床的情况,不属病态。
有的家长夜里叫醒孩子好几次,结果膀胱未得到扩张,不能产生明显的尿意;执意把孩子叫醒排尿,不管如何挣扎、哭闹,可能让孩子对排尿产生恐惧心理。但夜里训练过少,穿上纸尿裤后就不管不问,也容易尿床。
睡前不要过分兴奋,每天按时睡觉,大脑过度兴奋,有可能促发夜里尿床。白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以免夜里睡得太沉,有尿时不容易醒来,也不容易被叫醒。观察一下,通常什么时间孩子可能会排尿,在这个时间点前叫醒孩子,但一定要让孩子醒透再小便,如果经常在朦朦胧胧下排尿,可能到了5-6岁时甚至更大一些还会尿床。
还有就是纸尿裤的问题,有些孩子由于穿的时间久了,也没有排便训练,就没有告诉大人想小便的意识,而父母担心孩子尿床就又给穿上,这样多次反复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持续锻炼排便的自控能力。
案例6
问
孩子每天都要买玩具,有时候明明是家里有的玩具,但是他等不到回家玩,就要买,和他商量也商量不好,只能买,不然就哇哇大哭。不想给他养成每天买玩具的习惯,但是现在这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处理?
答
孩子一哭就妥协,他就知道了,只要他在公共场合一哭,就很有可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只要有一次哭闹便达到目的的体验,他就会将在公共场所哭闹作为要挟父母的有力武器。但只要有一次被拒绝的体验,他也会慢慢习惯。
可以和孩子一起给玩具分分类,这样他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己都有哪些玩具,否则只听你说某个玩具家里有,他是不信的。要让他清楚自己都“拥有”什么,再和他一起列个清单,还想要什么玩具,然后约定买玩具的时间和频率,逐步递减,时间和频率要合理,孩子明显做不到的约定形同虚设。根据约定再决定最近的购物日买哪个玩具,培养孩子的期待感,这样当他获得想要的玩具时,满足感要大于天天购物。
每天都要买的玩具应该都是些价格不太贵的小玩意儿,这也是家长容易妥协的原因之一。但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好消费,这是财商培养的重要一课。在跟他一起整理玩具的时候,把他平日买的这些“便宜货”放在一起,跟性价比更高的玩具做对比,所谓“好消费”应该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好价值的消费。比如有的玩具看起来就不结实,而有的玩具很经折腾;有的玩具买来就没玩几回,可能孩子自己都忘了,有的玩具却经常玩……后者就是带来更好价值的玩具。有了对玩具的统一认识之后,训练孩子在每次消费的时候先想,我是“需要”还是“想要”,“需要”的必须买,列在买玩具清单里,“想要”的则要考虑是不是“好消费”。
当然,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做到理性消费,整个过程都需要父母有强大的耐心和决心。
案例7
问
男孩3岁,幼儿园下课后,总是要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玩,他也是知道幼儿园的玩具不能拿回家,但是每天下课后还会要,然后就是哭完了,才回家。一整天在幼儿园都是开开心心的,就是每天下课时因为玩具哭,怎么能养成下课就把玩具放幼儿园,高高兴兴的回家呢?
答
孩子说他知道幼儿园的玩具不能拿回家,但还是要拿,说明他其实并没有建立起物权意识。
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这个东西是幼儿园的,它的“家”在幼儿园。幼儿园的东西是给所有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用的,而不是只给他一个人的。如果家里有类似的东西,拿出来给孩子看,让他更直观地明白,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幼儿园的。
让孩子懂得,想要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同意。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与孩子游戏,需要用他的某个玩具或用具时,可以说:“妈妈用一下你的蓝色蜡笔,行吗?”
第二天和孩子一起把东西还给幼儿园老师,或者让孩子主动送它“回家”,并与老师沟通,这件事需要老师的配合,找到问题的症结,没准儿是因为这件事引起了老师和家长对他的特别关注呢。
好习惯,好人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于日积月累,不是一蹴而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就孩子的未来! |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