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的玩具没两天就被拆的七零八落、新买的杂志被撕了叠成纸飞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到孩子手里就立马变废品,家长们纳闷,孩子为啥就不知道珍惜东西呢?
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解数用尽,还是故伎重施。究竟该怎么做呢?
其实,孩子破坏行为的背后,有你看不见的真实动机。
学习
从孩子独有的心里特点来分析,孩子摆弄物品也是在学习。
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接受新信息的刺激,他们往往通过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在大人看来孩子是在毁坏物品,但孩子却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
如:孩子拆玩具车,多出于好奇,车里面到底有什么?是什么让车能动起来?孩子沉浸在探索中,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出发点是好的
一些“破坏行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孩子能力和知识有限,事与愿违。
如:把金鱼捞出来包在手帕里,是怕他们冻死;把泡面放到被里暖,是想着爸爸下班晚,泡面凉了就不好吃了;玩粘土弄到衣服上都是,是想手脏了,用衣服擦干净等。
模仿
幼儿喜欢模仿,常把大人的行为当榜样,看着爸爸妈妈做的事情,感觉自己也能做好。
如:看见妈妈化妆,就给自己图个大花脸;看到爸爸打字,也噼里啪啦猛敲键盘。
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孩子某些时候,故意搞破坏的行为,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
家长们可以想想,自己对孩子有没有做到足够与及时的关怀,有没有多花些时间陪陪孩子。
发泄情绪
部分孩子故意损坏东西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或要挟大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如:做错事被训斥了,或遇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可能会因此而搞一些小破坏,这在被溺爱的孩子身上最多见。
心理
也有某些孩子是出于嫉妒或者报复心理。
如:爷爷给弟弟买了个新书包,自己没得到,就故意剪坏;被同学欺负又打不过对方,就扔掉他的东西,以求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归根结底就是孩子的心理发展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不太会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进而出现种种不同原因的破坏行为。
针对上述原因,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
1、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放平心态。
给孩子买玩具就是希望孩子玩得开心,在发现孩子具有好奇心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陪孩子一起探索,孩子想知道玩具车里面有什么,那就和孩子一起找答案。
华杉幼儿园的SMART教育体系,就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用有趣的探索方式,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意愿,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
2、和孩子进行良性沟通。
告诉孩子常识性的内容,如:小鱼离不开水,爸爸知道宝宝关心爸爸,但是泡面不能放到被里等,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可以模仿大人,什么事情不可以。
2、做好示范。
在日常的生活中,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会学习家长的言谈举止。
3、及时制止。
对于故意破坏的行为,成人绝不能姑息迁就,既要严厉批评,也要让孩子尝到破坏的滋味。
如摔坏了玩具,至少在2个月内不买新玩具或者告诉孩子2周内不买他最喜欢吃的冷饮,孩子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不敢再由着性子故意破坏了。
5、多多陪伴孩子。
父母的陪伴与交流可以让孩子健全心智,平复情绪,获得爱与安全感。
对待孩子,我们要有一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宽容姿态,破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如果父母懂得善加利用孩子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及日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从小培养出强烈的探索欲,在学习的路上保持良好的求知欲。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