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故事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一位豆瓣网友爆料,他朋友出版社的《伊索寓言》被投诉了。
《伊索寓言》被列为小学必读书目,是典型的启发型故事。一般都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告诉孩子一定的道理。
如果连《伊索寓言》家长都觉得有问题,那么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故事孩子能读?
故事是给孩子看的,但故事一定不是只有“纯真”的。正如有光就有阴影,有黑暗才能体现光明,这个世界上没有单向的纯真,给孩子看的童话里也有着黑森林、女巫、负面人物与悲剧故事。
几百年前,父母们将社会的阴暗面糅入童话故事,讲给孩子听,如今,有父母要求出版社追回所有《伊索寓言》,向电视台反应《迪迦奥特曼》《百变马丁》《名侦探柯南》涉嫌持械殴打、暴力阴暗的情节。他们希望将儿童故事里的阴暗面全部剔除出去,为孩子打造一个洁净乐园。
故事之于孩子,是认识世界的窗口;而故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孩子与家长共读的过程中,家长起到了主导作用。
家长看故事的角度,直接决定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家长习惯以“细思极恐”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那就算是再完美的故事,也一定会“漏洞百出”。
正确的方式是,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带着童真童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则故事,告诉孩子世间有善恶,并且如何区分善恶,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从小生活在父母创造的“无菌”的成长环境,不接触任何可能“学坏”的东西,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知乎里有一位网友回忆自己从小到大被保护得细致入微的生活:
她几乎从未和朋友出去玩过,因为父母规定“天黑之前必须回家”、“不能坐危险的出租车”,支教、实习、旅行等活动更是想都别想。她从小到大没洗过衣服,甚至都没进过厨房,因为爸妈觉得女儿要“不粘烟火气。”
高中假期,同龄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职赚外快时,她只能宅在家里学习、看书、写东西。
后果显而易见,她的自理能力、决策力、行动力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上大学后,因为不会装手机卡急到掉泪;军训时不会打包行李哭了一路;连如何到马路对面坐公交都需要问路人……
这位网友直言不讳地说:“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没有。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都被父母夺走了。”
所有“巨婴”的诞生,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爱孩子,保护孩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但父母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一点苦都不吃,当孩子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吃到的将是一碗“苦果”。
因而,我们不用害怕童话里打打杀杀,只需要让孩子有成熟、懂得抽象的心智。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孩子圈在一个只有甜蜜美好的幻想世界里,那样是拖延他生成面对现实的勇气。
温室里的花朵看似美好,可不经历风雨的历练,又怎么能茁壮成长。
?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来源网络,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
京学家庭教育开视频号啦~
不干讲理论,不空谈真理,不瞎熬鸡汤
有料,有趣,好用
轻松养育出优秀的孩子
成为家庭教育专家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
走进京学家庭教育视频号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