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加星标,不会错过精彩消息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以下分享来自于11月13日晚群内“儿童专注力”讲座整理稿。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教育者工作的前提逻辑是:孩子没问题,成人要通过调整教育手段解决问题。换句话说,教育者通过自我反思和调整教学方式,让孩子专注。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专注力是家长关心的热门话题,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专注力不好,市场上于是产生很多治疗专注力的机构。

01


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


有些妈妈喜欢做饭、画画、做手工。当她们做这些时,她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浑然不知外界世界。这就是一种主动注意。孩子沉浸自己世界中时,他们就进入了主动注意状态。


听讲则是被动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跟随教师安排。成人参加讲座、开会也是被动注意。很多成人开会忍不住翻朋友圈,说明即使成人,被动注意也不容易。(孩子比较惨,大多数孩子溜号可不是翻翻朋友圈那么安静的,他们可能到处游走,摇摆身体,大声说话,推搡旁边的小朋友。)


02


分散注意力是人类天性

几十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森林里、草原上,他们不仅要看,也要留意周围的声音甚至气味,才能追捕猎物或者躲避猛兽。这时人类要同时调动全部感官,这是分散注意力的好处。


现代生活的今天,人们有时也需要分散注意力。比如乐团演出时,演员不仅要关注自己正在演奏的部分,也要关注其他人,其他声部和指挥。如果只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乐团听起来就不和谐了。


注意力专注或分散因人而异,有些人天生更专注一些,有些人更灵活一些。每种风格都有优点。我开车时最怕有人在旁边指挥,因为全神贯注看路,分不出注意力关注这些信息,这是注意力过于集中的缺点。很多孩子写作业时,对父母指导发脾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父母这时最好的做法是孩子做完这个部分再指导,而不是孩子一边写一边插嘴指正。


男孩的大脑结构决定了比起女孩,他们的注意力更分散。所以小学低年级受到老师批评“好动、坐不住”的往往是男孩。


注意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越大注意力时间越长。一个6岁左右的儿童被动注意时间大概5-10分钟,所以有经验的小学老师会在上课10分钟之内讲完新知识点。


03


解决专注力的关键是成人


每当说到“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都非常认可;说“接纳孩子”,家长也认可。可是遇到具体问题,家长忍不住想:他现在不够好,我做什么能改变他?比如:他专注力不好,我怎样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市面上很多所谓“专注力培养机构“出现的市场基础。


教育者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学,才能让专注力容易分散的小孩子们保持注意力。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1
多感官参与

单一感官通道容易让人疲倦,为了维持学生注意力,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每隔几分钟换一种活动形式刺激不同感官。


比如幼儿园音乐老师叶夫根尼上课,每五分钟换一种游戏,有时是身体韵律,有时看着图片一起打节奏,有时做一些手指游戏(精细动作)。通过这种方式,3、4岁的孩子也能保持30分钟左右的被动注意力。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2
增加视觉和身体活动

75%左右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人是如此依赖视觉。一些儿童听觉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视觉刺激主要以听为主,时间长了就溜号。有经验的老师备课时会计划上课的板书,设计用不同颜色的笔传递不同信息,合理地配图,以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3
丰富的选择,或者让孩子主控活动

女儿三年级的一天,老师要求孩子自学某篇课文。如果由我讲课,她一定无精打采,于是我让她来给我讲课,孩子一下子变得有兴趣起来。因为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由她来控制,而不是成人。


成人要找各种办法给孩子控制权。比如,老师带舞时,可以由孩子决定下一支曲子是哪一个。为了保证安全或者效果,不同年龄的孩子给不同的控制权限,年纪小的孩子权限也少。但是,要给孩子控制权。


在一场成人发起的活动中(比如上课),成人不但要考虑给孩子控制权,还要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活动种类),让孩子有的选。


做贺卡的美工活动,仅仅提供卡纸、剪刀、胶水、彩带和红心,孩子很快就做完这张贺卡。但如果给他们提供:

  • 各种颜色卡纸

  • 瓦楞纸

  • 海绵纸

  • 皱纹纸

  • 彩带

  • 亮片

  • 羽毛

  • 贝壳

  • 扣子

  • 蕾丝

  • 麻绳

  • ……


孩子可能玩上一个小时。因为他们有太多选择。

无论是给孩子更多选择,还是让他们主控一部分活动,都是为了让他们从被动注意(成人安排内容)变为主动注意(自己安排内容)。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4
控制活动流程和人数

一次活动需要孩子使用刷子,但如何使用刷子,老师还要交待一下注意事项。一位老师讲解的时候,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另一位老师讲解的时候孩子们却只关注手里的刷子,甚至没听完老师的话就忍不住开始动手。看上去,第二位老师带领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听老师讲解“。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就知道,第一位老师把刷子拿在自己手里,讲完要求才发给孩子们。


不同的流程带来的结果差别就这么大。


当给孩子们新的工具、玩具,如果有注意事项,一定要在发工具之前讲解;发下工具要给孩子时间探索这个新物品。否则就容易出现孩子一心玩玩具不听老师讲解这种情况。


有一位妈妈说,3岁的孩子第一次参加某堂课,老师开篇讲解20分钟,孩子就在四处乱走,不听课,是不是注意力不好。实际上这也算是正常现象,孩子对新环境充满好奇心,讲解20分钟对孩子来说时间也太长了。


人数太多的课堂,孩子容易分散注意力。小课堂孩子更容易专注。作为老师的经验是3-6人课堂,课堂活力和效率都比较好。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5
运动有助于专注

运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孩子每周坐车40分钟去上钢琴课。每次下了车就去上课,课堂上怎么也坐不住。后来我建议妈妈下车先使劲跑上半小时再进教室,情况就会好一点。


如果天气原因孩子们无法运动,那一天的教学都会很混乱,互相打闹、闹情绪,老师疲于应付。运动能神奇地减少所有这些行为。


很多运动好的孩子学习状态也很好。运动真的是百利无一害。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6
别让容易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出现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外面传来的声音、路过的人,都会让他们分散注意力。

孩子是这样的啊!!!!!

解决办法就是,挡住不要让他们看见听见。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7
听懂了才能专注

有时孩子溜号因为没理解(想一想让你去听高数、高等化学、天文……,每个字都知道就是组在一起不懂,成人也会溜号)。孩子两眼迷离一脸茫然,很可能是没听懂。如果成人没有关注到孩子这个信号,自得其乐地往下进行,孩子跟不上进程,就跟我们听天文课一样开始溜号。


所以,一旦捕捉到这个信号,马上停下来反思孩子没听懂哪个词,或者句子;没听懂哪段逻辑。是自己讲得快了还是难了?退回到上一个难度或者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解释一遍?


04


专注力随成长而越来越好


8岁以后儿童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接近成年人,他们可以比较长时间的保持被动专注力,也能更多地通过听讲获取信息。


实际上,孩子这种变化随年龄增长逐渐发生变化,5岁时变化就很明显了。5-8岁是学习方式变化的过渡期。5岁之前更像小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更多游戏,更喜欢跟着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老师。5-8岁虽然已经发生很多转变,但依然保持孩子的特点,教学就既可以更多地讲解,传授知识,反复练习;又要有游戏性和趣味性。太多反复枯燥地练习容易让孩子走神厌烦。


比如,我们小时候都曾被要求某个字写十行写一页。老师认为字写得不好需要更多练习。实际上,孩子字写得太浅或者太大,是因为手眼协调能力不够好,手的灵活性不够。反复练习某个字当然也能练习手的灵活性,但是太枯燥无趣,孩子不喜欢。


所以我在幼儿园使用的方法是做一些类似这样的运笔练习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5、6岁孩子非常喜欢类似这样的描线游戏,在游戏的同时还能锻炼手的灵活性,加强手的力量。基本能力增强再来练习书写就能事半功倍。


当孩子感到枯燥无趣时,家长不妨分析一下孩子反复练习的目的是什么,找一些好玩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无论何时,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都需要成人动脑筋。




欢迎加入微信讨论群,分享教育心得和信息。已在校友群和活动群无需重复添加。加群密码:教育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了解每日动态,关注视频号:书院国际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书院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培养专注力?没有万能解药,家长见招拆招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