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厦门蒙然儿童之家
1
在蒙氏的教室里,有一个「补给柜」的存在。
当孩子做完一份工作,我们会引导他思考:
“里面的材料是否还够下一个小朋友用?“
“这块抹布湿不湿?脏不脏?下一个小朋友还能不能继续用?“
如果不能,那他要到补给柜去拿新的来补上。
所以,一份工作完成并不是结束,他需要把工作整理到下一个小朋友能够使用的状态。
我们引导孩子知道: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以外,还有别人。
是的,我们也要记得:这世界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
上面这一段话,是我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发的。经得她的同意后,我把这段话放进了这篇文章。
近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太让人难受了。
坚持「我对你错」是人类的共性,也是我们的软肋。但在面对如此大的公共事件时,人们因为对一件事情观点不同而引起的争论、冷眼、对立……还是让人唏嘘。
我不想在此讨论谁对谁错。我只是想说,无论观点如何不同,大多数人都是希望事情往好的方向去发展的。
表达异见不应被视作异端邪说。
2
这世界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作为教师,这是我们努力影响孩子的方向。
在生命的早期,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片混沌。在这个时候,「我」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孩子需要在这纷杂的世界中将各种事物一一归类,并在其中找到规律,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孩子逐渐开始意识到「我」与外部世界的区别。自我意识开始产生。
现代父母对儿童的成长规律越发了解,越是能够注意到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里程碑。当孩子第一次说「我」时,是一个多么让人欢欣鼓舞的时刻。
对于这个时期的儿童来说,「自我」代表着一种进步,「自我中心」也不是一个贬义词。
但孩子是在成长的,成长也意味着学习和变化。蒙氏环境提供了优渥的土壤,帮助孩子在「自我意识」和「去自我中心化」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
我们喜欢蒙氏认可蒙氏,是因为它允许自由、包容个性。蒙氏没有整齐划一的教学,允许孩子自由探索,每个人的选择都能够得到尊重。
但蒙氏不只是自由,更不是一味的自我。
在蒙氏教室中,很多事情都在告诉孩子:这世界除了你以外,还有别人。
教室里每个工作都只有一份,如果你想做的工作被别人选择了,你需要等待别人做完。
教室里有二三十个孩子,但老师只有两三个。当老师在帮助别人时,你需要等待。
……
这世界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这么简单的道理,孩子都懂,为什么大人反而不懂?
3
……人世间总有傻人和坏人,但他们不会因为有人不同意自己所认为的浅显易懂的东西,就认为那个人非傻即坏。他们清楚,除非已经得到证明,否则就应该认为持不同意见的人是聪明的,是没有坏心眼儿的。所以,他们必须采取这样的态度:这个人之所以得出一个明显错误的结论,是因为看到了不同的现实,关心的是不同的问题……他首先关心的是理解对方,然后才去想谁对谁错。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
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尤其是为那些和自己角度不同的人着想,是一种稀有的能力。很多成年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样的能力需要学习。
我们总是一面认为孩子太小,不懂礼貌是正常的,一面又时不时地因为他们不得体的行为大发雷霆。但很少有人想到,我们需要为孩子的行为提供一个范本,并以此对他们提出要求和期望。
在蒙氏环境中,孩子有机会参与到「优雅与礼仪」的练习中。他们学习怎样在不发出声响的情况下开关门,怎样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谈话,怎样得体地寻求帮助……
这些礼貌的行为举止看似不属于「儿童的世界」,但如果我们愿意放下成人的傲慢姿态,摒弃掉「孩子哪里能学会这些」的迂腐思想,就能很快见证神奇的发生。
孩子真的通过这样的事件,学会了礼貌,学会了为别人着想。
4
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更懂得怎样照顾人,怎样和别人合作。因为他长期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处,有很多机会去了解与自己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的人,是怎样做事怎样思考的。
蒙氏教室给孩子提供的「混龄环境」,也是这个道理。孩子要学会和不同年龄的同伴相处、合作,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才能同理。
尤其是环境中的大孩子,他们在这个集体中是更有能力的人,是强者。然而所谓的「强者心态」,并不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欺负别人,或为自己谋得好处。
真正的「强者心态」,是理解,是帮助,是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是在别人发表不同意见时,不给人扣帽子。
这世界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这么简单的道理,孩子都懂,大人们却不懂。
大人是曾经的孩子,孩子是未来的大人。我们无法改写过去,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影响未来。
本文特别感谢:Merry老师
参考文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
上篇文章:咕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