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幼教思考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TE0ODg2Mw==&mid=2247483880&idx=1&sn=ea64bee62adcf4d1f235f66197ed2bc0
跟我只专注于吹蒙台梭利这一个领域不同,本文的作者李子江老师对幼儿教育的各门派都非常熟悉。
这篇文章看起来是在讲「班级授课制」「混龄教育」「教育的历史」等内容,但看到最后,我发现它对于家长如何选择幼儿园有着重大的启示。
虽然迷恋蒙台梭利,但我从来没有觉得它是解决问题唯一的答案。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道理上都是相通的。
即便蒙台梭利是我心目中的最佳,我也并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或者必须选择蒙台梭利。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需要选择其他的幼儿园,这篇文章也许能够让你得到一些启发——什么样的幼儿园才是适合孩子的发展的?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幼教思考者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可以按年龄编班,也可以混合编班。但绝大多数家长没有见过混合编班的幼儿园,于是就以为,幼儿园一定要有大、中、小班的。事实上,幼儿园混合编班(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一个班)对孩子的发展有着不可言喻的好处。
这里不得不扒一扒,“班级授课制”的前生今世!
原始社会就有了教育,那时候哪有班级的说法呀,学什么东西,在日常生活中就进行了,原始人带着孩子,在采摘打猎中就进行了。
优师教研,社会分工,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这些机构的教育对象也不是奴隶,而是奴隶主的子弟。那时候,政治活动与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没有班级,教与学大都一对一进行。(特别像现在的一对一辅导。)
西方,古希腊,优师教研,有一个叫昆体良的人,演说技能很厉害,招了不少徒弟。他是指望教人演讲吃饭的,曾经有一个设想,把很多人集中在一起,教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班级授课制的最早思想渊源。我想,昆体良当时的主要目的还是想多收学费,放一只羊,与放一群羊,收益肯定是不一样的。
于是,整个漫长的优师教研与封建社会,教育组织形式大都是以一对一辅导,或者是一对几个谈话进行。我国的孔子教学也是这种形式,一对一,或一对几。
我国古代的书院里,有群体教学,但不是班级授课制,因为大家的学习进度都不一样,老师没法在同一时间里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讲课。私塾也是这样。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后,孩子的父母都进入工厂做工,孩子没有人看了;资本家也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班级授课制”才应运而生。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理论说明的是“教育学之父”的夸美纽斯。1632年,他的《大教学论》出版,这是第一次有人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可行性。
自此后,人们一直尝试着怎么在同一时间里,老师教授同样的内容给很多学生。就是现在我们熟知的“班级授课制”。
这一理念,最后的集大成者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原理,将教学过程程序化,就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让老师明白在课堂上怎么上课。
于是,传统教育开始了,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细说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教教材。
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优点是大面积高效地传授知识与经验,用于书本知识的教学最好。但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获得在课堂上就很难,因为,直接经验必须要学生在活动中获得。
我国直到1861年,清朝当时的外国语学校才出现了班级授课制。但赫尔巴特注定与中国有缘,是他的思想传到日本,再由中国留学生从日本学来,1904年清末在中国推广。
新中国建立后,学习苏联,当时的教育学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传承的就是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
于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学思想与中国的“师徒如父子”的教师权威观念一拍即合,统治了中国的教育100多年,直到现在。
你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教育一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自己是说了不算的。
很遗憾很遗憾的是,班级授课制是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是让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的,是培养共性为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幼儿园的3-6岁的孩子的学习不应该以获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但我们中国的幼儿园绝大多数的还是这种班级授课制。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尽管说要以孩子的活动为主,幼儿园上课也不叫上课叫“教学活动”,但活动是要材料与场地与时间的,加上我们幼儿老师的观念问题,中国大部分的幼儿园还是这种“班级授课制”的上课。
孩子的发展千差万别,具有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的学习都应该是充满个性化的学习,但这种班级授课制恰恰会忽略孩子的个性,因为,一堂课上,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蒙台梭利在1907的儿童之家,开始用的也是集体上课,但后来发现,效果很差,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后来就在儿童之家废除了集体上课。而让孩子进行区域活动,设置活动区,为孩子准备活动材料(蒙氏教具),让孩子在区域中操作材料而学习。并且,儿童之家是混齡的,也就是混合编班的。
3-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比这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组织形式吗?答案是没有。
在中国,混合编班的幼儿园很少的原因,一是人们传统的观念,二是老师的教育水平。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给她一个混齡班,她就蒙圈了,3-6岁的孩子都有,这“课”怎么上?
班级授课制不适合3-6岁幼儿的教育,怎么弥补?在中国幼儿园,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进行区域活动。
看看,这不就象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的活动吗?小组的或个人的一种操作活动?
我国幼儿园,南京、上海一些江浙地区,区域活动是开展的真正好,而相当多的北方地区,区域活动开展的并不好,“小学化”特别严重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区域活动,赤裸裸的班级授课制,全部是集体活动,上个厕所所有的孩子都得排队。这些幼儿园的孩子想发展好,才怪!
众人皆知的道理:方向错了,越努力,目标离我们越远!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端爸的蒙台梭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