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闹心!我有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
提到养育路上最抓狂的时刻,我想很多家长排名前三的答案里,一定有“孩子发脾气”这一项。
而对我来说,这种崩溃的感觉更是放大了数倍——因为我养了一个传说中“特别难搞”的娃!
从小到大,她乱发脾气的次数远超大部分孩子。
发现新买的玩具有瑕疵、大人不让多看电视、喜欢的书被小伙伴撕了……这种“大事”也就不提了……

图片来源:Pexels
更多时候,让我家闺女甜甜炸毛的点,总是如此匪夷所思却又那么微不足道:
——袜子里的线头缠脚趾头,
——衬衫里的商标扎人,
——洗手时衣服上沾到了水,
——手上有奇怪的味道,
——大人喊了她的大名而不是小名……
其他孩子眼中毫不在意的细枝末节,到了甜甜那儿却成了不得了的大事,随时都会触发她情绪失控的开关,引起一场惊天动地的发飙。

作者供图:再一次发脾气大哭的娃
更让我和先生头疼的是,比起别家孩子,甜甜发脾气时的方式也特别激烈。除了嚎啕大哭,她还会赖躺在地、四处扔东西、拼命跳脚扯着脖子喊……

图片来源:Pixabay
一言蔽之,甜甜敏感拧巴、倔强顽固、又作又爱哭……她如此情绪化,杀伤力十足,一度让我们全家人心力交瘁,对她又爱又“恨”。其中的糟心和无奈,真一言难尽。
面对这个一点小事就会原地爆炸的娃,我也有无数次地发出灵魂拷问:
——为什么如此“温和”的我却养出这样一只小怪兽?
——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或者做得还不够好?
——我还可以怎么做,能让她别这么爱发脾气?

家有性情儿,情绪化竟是天生气质
说实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因为身边长辈会认为,一个乱发脾气的孩子等同于顽劣任性的“坏孩子”;而甜甜之所以会这样,一定是因为我们当父母的教育得不好。
不知道有多少其他父母和曾经的我一样,为孩子背上了这口锅?
可实际上,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一群“性情儿童”:他们比其他孩子有着更强烈的感情,更执着的精神、更敏锐的知觉,而且更讨厌变化。
而这些“讨厌”的特质,是他们与生俱来的。

图片来源:Pixabay
德国的育儿专家诺拉?伊姆劳(Nora Imlau)经过统计发现:每7-10个孩子中就有1个性情儿童。她自己养育的三个孩子当中,也有一个是性情儿。
而我女儿甜甜的表现,每一条都精准匹配她所描述的这个群体。这些特点包括:
情感非常强烈;
意志坚定又执着倔强;
非同一般的敏感;
知觉特别敏锐;
无法承受日常偏差;
有永不休止的精力;
很难接受变化……
这意味着,甜甜这样的孩子会更敏锐地收集和提炼各种情绪与感觉,并承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刺激和情感压力。
这反而让我释怀了——原来我家这小丫头天生就是这样的性格气质啊!
我无须为此给她贴上“不懂事”、“脾气差”、“顽劣难养”等负面的标签,也不必自责或有压力——这并不是我们的育儿方法出了错。

图片来源:Pexels
但是,即便是性情儿童也要长大,也要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学会交往、生活,最终也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帮甜甜“对付”她那随时可能爆发的脾气,才是我当妈六年来一直在苦苦钻研、探索、实践的课题。

教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两点原则
在不断的琢磨与试错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确了这样两条原则——
|1. 情绪不分好坏与对错,允许孩子产生“负面”情绪
不论是高兴、激动、快乐,还是愤怒、恐惧、害怕或嫉妒,它们都有存在的意义。因此,允许孩子拥有所有的负面情绪,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真正有对错之分的,其实是孩子处理和表达情绪的方式。这才是情绪管理的重点,需要家长用心引导。
|2. 所谓情绪管理,并不是教孩子把脾气憋回去,而是学会自我调节。
积极正面的情绪可以展示出来,那么负面消极的情绪呢,就必须得压制吗?
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么做反而危害巨大,情绪不能被分门别类地压制,只能从整体上慢慢去淡化。比如Srivastava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压抑负面情绪时,内心反而会放大这种感受,让人越发消极;同时还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关系,使我们与他人越发疏离,认为自己不被理解和支持,从而感到更加孤独。
因此,教育孩子不乱发脾气的关键,并不是让他们自我压制、把负面情绪憋回去,而是想办法以健康的、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方式调节自己的强烈情感,合理表达、排遣和化解。
为了帮甜甜学会正确表达负面情绪,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做了大量功课。
概括来说,我参考了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提出的情绪教养“五步法”,把整个过程划分为了这样几个步骤:
帮助孩子认识人的各种情绪以及这些情绪的名称,是合理处理负面情绪的前提。
一个是利用绘本,比如《我的情绪小怪兽》、《菲力的17种情绪》、《我为什么快乐》等,通过画面,向孩子直观展示这些情绪。
另一个是“映照”法,也就是帮孩子识别感情变化,替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
教会孩子将亲自体验过的抽象感觉用合适的词汇具象化地进行描述,是此后准确表达情绪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及时捕捉到孩子情绪波动的细微信号,并在它进一步升级之前,就积极处理,让脾气在萌芽状态时就化解掉。
有一次,甜甜在游乐园和其他小女孩拌嘴,因为说不过对方,当即就垮下脸来,红了眼圈。
我发现后,第一时间果断将她带离了现场,并一顿宽慰,最终让她破涕为笑。
转移注意力、耐心安抚开导……这些方式确实有助于在孩子大爆发之前就平复心情,但仅限于负面情绪较为平缓的情况。
可能有爸妈会觉得:小孩子都难免发脾气,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嘛!?
对于甜甜这样情绪化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强烈的情绪会在短时间内骤然失控。如果不提前控制,等到已经失控了,再用上述办法就不管用了。
根据我的实践,在娃已经情绪失控时,还要不停讲道理或劝阻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根本听不进去。
如果跟娃回忆某个绘本或某次情景游戏的做法,效果也相当有限,孩子完全不配合。
至于大人吼娃、揍娃、直接冷处理一走了之更是下下策,哪怕孩子看似一时被大人唬住了、不再哭闹了,可压制住的情绪只会“内向投射”,变成攻击自己的利器,最终“憋成内伤”。
我的做法通常是赶紧“清场”,先让其他家人暂时离开现场,避免人多嘴杂,彼此拆台。与此同时,保持我自身心态足够平和,并进一步采取措施,包括:
?耐心陪伴,用会意的眼神和温柔的抚摸来缓解娃的焦虑;
?假装跟娃一起哭,甚至比她哭得还要夸张,同时替孩子说出她的想法:
当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被理解与接纳时,会更容易与大人建立联结,从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能够更快地恢复平静。
事后找一个娃心情好的时候,趁热打铁地跟她聊聊天,效果往往是极好的。
在我的启发之下,闺女会根据此前看过的《鲍勃的蓝色忧郁期》、《生气王子》、《苏菲的愤怒选择轮》、《杰瑞的冷静太空》等绘本,想出了不少帮助自己表达负面情绪的可行办法:
?在家里设计冷静角:在这个旮瘩里冥想、画画、抠泡沫塑料袋、捏泥人等;
?设计“魔法暗号”,每次想发脾气就深呼吸并念一下;
至于让甜甜发脾气的理由,尽管不少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归根结底本质原因是一样的——自我需求没有被满足,现实与她的预期之间有了落差。
在所有令她爆发的理由中,有一个会反复出现的理由让我反思了很久:
可见,抛开事情本身,我们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其实同样是触发情绪爆发的刺激因素。
一旦我们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与亲近,孩子的状态将大不一样。
孩子的情绪需要引导,而当他们乱发脾气言行出格时,也必须及时纠正与规范。
根据戈特曼的理论,孩子表达情绪的行为可划分为三大区域:
?黄色区域:尽管不被父母认可,但某些情况下会选择包容的行为;
对此,我与甜甜达成了共识——大哭大闹、赖躺在地,都是黄色区域的行为;而摔东西、打人,则属于红色区域的行为。
我们还约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行为触犯了黄色区域的,会取消周末例行的旋转木马活动;行为触犯了红色区域的,则当即就得“计时隔离”。
设定底线后严格执行,孩子才能意识到乱发脾气是错误的。
可以说,甜甜的情绪管理培养之路,在经历了各种踩雷与避坑之后,终于初显曙光。
即便在我们全家经历了疫情中的起起伏伏,生活习惯剧烈改变和没完没了的居家学习后,甜甜乱发脾气的次数在日益减少,也变得越发明事理。
划重点!面对那个崩溃发飙的小怪兽,请调整状态,尽量让自己保持平静温和。
亲身经历告诉我,孩子会清晰直接地感受到我们内心的情绪,并能立竿见影地反馈出来。也就是说,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朝娃动怒只会火上浇油,让事态激化。
亲近自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情绪并减轻焦虑。
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度,与情绪问题、过度活跃和行为问题等情况呈反比。
甜甜的表现同样证明,孩子长时间宅家必作妖,越是在户外玩耍运动,在大自然怀抱里充分放电,能让娃心情愉悦,发脾气的次数明显减少。
不得不承认,甜甜作为性情儿,对很多事的容忍度比其他孩子低得多。
有天晚上,她cosplay了美人鱼的造型,问爸爸好不好看。爸爸随口说了句“一般般吧”,惹得她又大发雷霆。
类似情况发生多次后,我和队友达成了一致——为保证娃状态平和,只要不是触犯底线与原则的事,家长能依着娃的不妨就尽量依着她。
犯不着为了要培养所谓的“情绪控制能力”或“延迟满足能力”,而故意无视娃的需求。
在规则与变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问题的?
又是如何帮孩子处理情绪问题的?
有什么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吗?
留言区聊聊吧!
为了大家更好地交流,果仁妈建了一些读者群,每周都会在群里分享很多带娃玩法、动画、片单资源等等,大家也会互相种草性价比高的超值好物。当然,像抽奖秒杀这类福利活动也会不定期发放!
需要的爸妈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加群~(之前在群里的不用重复进啦)
编辑丨果仁妈
排版丨康康
题图丨图虫创意:0769liu
参考资料丨
[1](美)玛丽?S?柯辛卡. 家有性情儿[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2.
[2](德)诺拉?伊姆劳. 情绪化的孩子[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3]Srivastava, S., Tamir, M., McGonigal, K. M., John, O. P., & Gross, J. J. (2009). The social costs of emotional suppressio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4), 883-897.
[4](美)约翰?戈特曼.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5]Connection of children to nature brings less distress, hyperactivity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https://www.hku.hk/press/news_detail_18948.html
[6]Student mental health: 10 minutes a day in nature could reduce stress and anxiety – expert explains.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tudent-mental-health-10-minutes-a-day-in-nature-could-reduce-stress-and-anxiety-expert-explains-132633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亲子Guokr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