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选兴趣班?这一定是让不少妈妈头疼的问题。
果仁妈今天的分享,是来自三娃妈妈特雷西老师的经验教训,在给三个娃做音乐&美术兴趣培养方面,她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今天就有请特老师聊聊她这些年走的冤枉路,和花的冤枉钱:
-
为什么老三只用了1个月,就弹出了老大练了3年才练出的曲子?
-
最初练琴需连哄带骗的老大,为什么有一天会痴迷音乐无法自拔?
-
被“当猪养”的老三,怎么反而在发掘兴趣这条路上走得最顺?
本文转自优师教研,专为5-14岁孩子精选高品质夏令营、夏校,以及周末研学好项目
事情是这样子的,一个多月以前,我家老三突然对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天扯着我,嚷嚷说要学。我短时间里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就扔了个学琴App给他自己玩。
这一玩不要紧,一个月里,这家伙居然就自己学会了看五线谱,还一路过关斩将,一直弹到了《土耳其进行曲》!要知道,当年他哥三岁开始学琴,足足学了三年,花了我好多学费,才达到了这个难度……
若论聪明程度,公道地讲,我家老三并不比老大更聪明。而他之所以能在一个月里,学完哥哥当初学了三年才达到的水平, 一是因为他开始学琴的年龄比较大;
二是因为他对钢琴是真爱,每天勤学苦练,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练琴上——比如哥哥当初一天只肯练半小时,他一天却足足能练三四个小时!
这下子,我算是见识到了“热爱”二字,究竟能给孩子注入多么大的学习动力!
我家有三个孩子,给三个孩子挑选兴趣班,是我做了十几年的事儿。
十多年来,我有诸多领悟,也研究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如果不和大家分享一下,都觉得对不起这么多年多花的冤枉钱,和多走的冤枉路。
我看明白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孩子的兴趣爱好,那是迟早都会有的。
这句话看似一句大废话,其实能够解答低龄孩子家长90%的疑惑和焦虑。
曾经有不止一个妈妈向我抱怨:“我家孩子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喜欢玩。我完全不知道应该给他报什么班。”
而发出这种抱怨的妈妈,多半孩子都挺小,不少孩子甚至连小学都还没有上。
但是孩子年龄越大,发出这种“灵魂之问”的妈妈就越少。而我想说的是:任何正常的孩子,迟早都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记得我家大儿子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五年级男孩小A的妈妈。小A妈妈说她家孩子特别喜欢小提琴,练琴从来不用催,每天能自觉拉琴好几个小时。
当时我非常羡慕,说:“可惜我家老大每天就练半小时钢琴,还总是磨磨唧唧的。如果有一天,他能变得有你家孩子一半自觉,我做梦都能笑醒了。”
小A妈妈说:“别着急,等你孩子长到五年级,没准也能爱上音乐的。”
当时我感觉有些难以置信,没想到在我儿子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们学校的乐队老师拿来了许多管弦乐器给孩子们试练。
我儿子一下子就爱上了中音号,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继续自学了笛子、?号、萨克斯?,现在又吵着要学双簧管。
每天练习岂止两三个小时,简直是但凡有点时间,无时无刻不在苦练……
萨克斯
双簧
长号
女儿弹琴儿子吹笛子伴奏
我现在甚至已经嚣张到可以用儿子的爱好去威胁他——不按时交作业就不给吹喇叭!不帮忙做家务就不给吹喇叭!
回想当初,连哄带骗劝儿子练钢琴的时候,哪里能想到会有这么一天啊。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如果你儿子不好好写作业,你就威胁不给他玩乐器……我一定会觉得他脑子进了水。
不过熊孩子痴迷音乐无法自拔的副作用也是有的。如今老母亲我就像活在新兵连,每天天都没亮呢,就被喇叭声给吵醒了!
还有我女儿,三年级以前就是那种典型的“啥都不喜欢”的小孩。送她去上跆拳道、篮球班、编程班……她不是无精打采,就是哭闹个不停。
可是几年以后,等上到小学三四年级,她却自己爱上了画画,还特别喜欢搭建房屋模型!
每天写完作业,我女儿不声不响地,自己搭模型能搭上三四个小时都不喊累……我一看,哇塞,这明明可能就是位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嘛!
女儿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制作的模型,做了一个星期,自己一点点贴的
女儿小时候画的画
所以现在孩子的童年,和我们当家?的童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小时候没有一技之长,往往是因为机会太少,合适的老师也很难找到;
而现在的孩子却有足够的选择、足够的机会。只要给孩子“放空”的时间,多带他们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多一点耐心,多给点时间,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想明白的第二件事情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迟早会有,但前提是——咱们家长不要瞎“作妖”。
什么叫做“作妖”呢?一是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太满,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和思考;二是控制欲太强,要求孩子必须去喜欢你给他选择的东西。
“作妖”这件事儿其实我也是做过的,效果非常惨,花了好几年才算把副作用给纠正过来。
事情是这样的,我家老大,是个典型的理工男,数学属于一点就通那一种,学校的数学队、编程队,他都榜上有名,很小就拿了好几个竞赛奖项。
我一看,顿时觉得自己基因好优秀,但凡是我生的孩子,必定应该都有一颗灵光的数学头脑。
这么一想,我就把老大老二统统送进了数学课外班,没想到这么一送,居然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老大完全是一副“越挑战越快乐”的样子;老二却每天都在痛不欲生。
后来数学班老师找我谈话,劝我“孩子不喜欢的不要硬去强求”。 而我认为老师缺乏战斗力,决定自己教,结果教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老二经常痛哭流涕,最后发狠说:“我讨厌数学,我太恨数学了,以后只要你看不见的地方,我就永远不学习数学!”
听了老二的话,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反省自己,的确是犯了操之过急的毛病,孩子学得慢了,我还会拍桌子骂人。
是的,再好的山珍海味,你天天捏着脖子硬塞,吃的人还有胃口才怪!
所以,我就开始学着放手——也不是放弃,而是找了个名校大学生小姐姐,不激进,不鸡血,每天陪着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一点数学,也做一些数学类的游戏。
大学生小姐姐一开始问我:“您对孩子有什么期待,学习有没有进度上的要求?”
我赶紧说:“没要求没要求,你就高高兴兴陪着她,给她讲讲题目,然后让她也给你聊一聊学习成果,多表达,多交流,重新发现数学的美。”
就这样过了一暑假,再开学,老二再也不抱怨讨厌数学了,又过了几个月,我悄悄看一眼她的成绩,数学居然全是A+。
不可否认,老二大概永远也成为不了老大那样的数学竞赛选手,就像以我1米6几的个头,永远也打不好篮球。但如果一味地去逼她,她很可能会连课内的知识都一起讨厌,最后导致明明有能力去学好的东西,却因为厌恶而再也学不好。
自从我拥有了“不轻易作妖”的觉悟,再加上“徐徐图之”的耐心,我家的三个孩子,也开始慢慢发展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
老大擅长数学、编程和管乐器,滑雪滑冰水平也不错;老二喜欢画画和模型制作,对语言之美尤其敏感,还经常拉着我练习“英译中”和“中译英”;老三还小,没有定型,但钢琴弹得很好,跑起来速度也非常快……
虽是同一个妈生的,但我女儿和儿子的兴趣却千差万别。左图是女儿小时候画的,右图是儿子画的,因为没兴趣,都没画完
看的“案例”多了,我慢慢发现,如果家长说自己孩子“找不到任何兴趣爱好”,那无非是由于下面这几个原因——
第二,孩子的业余时间已经被安排得太满,他已经懒得去/也没有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第三,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大人并不满意他的这个爱好,人为忽略,觉得他是在“不学无术”。
时候未到,还没有找到兴趣,这其实并不可怕。最怕就是遇到 “焦虑症”发作,专门擅长“杀死”孩子爱好的家长——孩子刚刚露出一点点热爱运动、喜欢音乐的样子,他们就巴不得把他催生成国际大师,练不好就打,比不赢就骂。
我的朋友告诉我,她曾经在一次无足轻重的少儿击剑比赛中,看到过一个妈妈,把自己比输了的小孩恶狠狠地一脚一脚踢进更衣室……参加训练和比赛都会挨打,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到底是会热爱击剑,还是会痛恨击剑呢?
我想明白的第三个问题是:在兴趣培养这件事儿上,放弃并不可怕。
很多家长都把“放弃”二字看作是洪水猛兽,担心但凡放弃了哪个项目,就会惯出孩子“不经过努力就轻易放弃”的坏毛病来。其实是想多了。
世界上有1万种事情,可是你肉体凡胎的,注定只能挑选两三种去做到极致。
其他的那些事,有的你看着觉得挺好,试一试才发现你不喜欢;有的你非常擅长,但做一做才明白它对你是精神折磨……谁规定一旦选中,就非要“从一而终”呢?
这个道理就好比谈恋爱,看着帅的人,聊天觉得气味相投的人,谈了一两年,觉得完全过不到一起的,大有人在。可是在刚想分手的时候,如果你爸妈跳出来非要让你“非彼不娶”“非彼不嫁”,必须一条道走到黑,否则就说你朝三暮四,没有长性……这是不是特别不讲道理?
我想分享的经验是,如果是真爱,除非家长太“作妖”,否则孩子一定是有动力坚持下去的,就算你硬“拆”都不一定“拆”得开。
孩子如果哭着喊着死活不愿意继续的项目,那么一定是有他的理由,再怎么逼都没有用,不如及时让他离场止损。
你看美国名校,多数在大一大二实行“通识教育”,允许孩子们到了大三大四再去选定专业……终身从事的专业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用来“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更加没有必要着急了!
最后想说,兴趣爱好这个事情,作为家长,真的没什么好去着急的。
如果你每次感到焦虑,感到孩子在“一技之长”方面,比不上其他孩子,不妨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上来,好好问问自己的初心 ——你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我看来,多数家长一开始为孩子寻找兴趣爱好,加以培养,原因无非是以下三个:
那让我们再来认真思考一下,这三个目标里,究竟哪些是“真命题”,哪些又是“伪命题”呢?
如果你是一位始终关注教育的家长,就会知道,确实有大量研究表明——课外活动的确对身体健康、大脑发育,以及社交能力的培养有益。
比如,每天参加适量运动,可以促进大脑血液流动,在脑神经之间建立更多连接,因而提高记忆力,激发创造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音乐学习也有类似的效果。
1993年,《自然》杂志上刊登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一篇文章,发现经常聆听古典音乐,能够将孩子的智商提高8到9分!这个研究也被称为“莫扎特效应”。
然而!可是!BUT!从来就没有研究说——只有练成奥运冠军,才能强健体魄;只有钢琴弹成莫扎特,智商才能得到提高!
即便是在公开招收体育生的美国,体育生在大学录取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之小。比如,美国每年差不多有28万5岁大的孩子在踢足球,而每年全部藤校仅仅录取150个足球特长生。
我当然也听过这样一些故事——哈佛大学乐队因为缺少一名某种乐器的演奏者,就在当年特别招收了一名会演奏这种乐器的学生。
可这样的选择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纯属“撞大运”,无法复制,也不应该被复制。
想清楚了课外班的收益问题,我们也就厘清了自己的“初心”——说到底,我们让孩子参加课外兴趣班,无非就是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更加健康,社交能力更强,除此之外,不应该再想得太多了。
说起来,还是在我们家一直被“当猪养”的老三,教育效果最好——快乐童年,大把时间瞎玩,做得最多的教育大概是亲子共读。
姐姐三岁学游泳,花了3000美金才刚学会浮起来,老三自己扑腾了一暑假,一分钱没花,就学会了蛙泳;哥哥三岁学钢琴,花了三年时间才能弹《土耳其》《致爱丽丝》,老三一个月就迎头赶上……
学习效果如此不同,区别不在智商,在于这两个学习项目,都是老三懂事了之后,自己哭着喊着自己要学的。
所以,急什么呢? 人家三岁就开始练的东西,到后来真不一定就比你五岁七岁才开始的学得更好。
大器晚成的人比比皆是——齐白石14岁当木匠,25岁学画肖像,53岁北漂历练,之后才逐渐形成独特画风,名满天下。
另外需要提一嘴的是,我最近还采访了好几位“数学大牛娃”, 他们最早初中,最晚高中才开始接触数学竞赛,结果一路能打到国家队去……
文章来源|来自公众号“优师教研”,专为5-14岁孩子精选高品质夏令营、夏校,以及周末研学好项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亲子Guokr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