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长大的”
项 目 缘 起
刚生完宝宝的韩老师重新回到孩子们中间,她原来大大的肚子变小了,而幼儿园另一位正在怀孕的宋老师的肚子却开始慢慢变大,这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和激烈的讨论。
这不正是对孩子们生命教育最好的时机吗,于是,老师跟着孩子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孕育和成长的探索之旅。
出生后的我
上个月孩子们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情况,她们通过采访怀孕的老师及网络上的视频资料了解了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一举一动。
家熙说:
妈妈跟我说我在她肚子里面特别爱动,每天动的她都睡不着觉,生出来就很淘气。
茗茗说:
我妈妈说我不爱动,都没怎么感觉我在肚子里动,所以我出生就爱睡觉,不爱动。
那你除了睡觉还做什么呀
不知道,我妈妈说刚出生时候,除了吃,就是睡。
雨彤抢着说。
啊,不会吧,天天都是吃和睡呀,多没意思。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具呀?
家熙说。
于是大家开始分组寻找宝宝成长发育的小知识。有的找爸爸妈妈,有的找生过宝宝的老师。大家找到答案后进行了交流,集体绘制出了从出生到3岁宝宝的生长特点图册,还拿来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相互分享。
“看看这是我刚会坐的时候照的……”大家坐在一起聊着自己的小时候。
通过这一内容的探索,孩子们对自己的长大过程感到特别兴奋和新奇。她们在梳理成长特点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因此孩子们对于每个阶段的自己会的动作都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
梳理的过程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更是孩子们感受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迈出第一步,第一次自己吃饭是什么时候,他们越来越觉得长大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
太像了
自从孩子们拿来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看照片讲故事便成了大家最喜欢的事。大家拿着小时候的照片和现在做对比,一边观察,一边和每个人对号入座。一天溜达拿着自己现在的照片让大家看,老师感慨:溜达你太像你妈妈了,跟你妈妈真是一模一样。
老师你看看我呢?我呢?大家赶快问。
那我们就回家去对比一下吧!可以怎样对比呢?
可以拿照片
也可以拿镜子
孩子们想出了不同的办法,但都强调要观察仔细。
第二天孩子们都拿来了自己的对比结果记录表,热火朝天地相互介绍:
我的眼睛像爸爸。
我的性格有点像妈妈。
我跟爸爸的嘴一样,而且我们笑起来都有酒窝。
孩子们观察的很是仔细。不过,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们又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和爸爸妈妈这么像呢?这是什么决定的呢?
为什么我们会和他们像?
孩子们的调查结果,让孩子们从细节之处感受到了遗传的魅力,双眼皮,单眼皮?这是什么原因呢?孩子们去找找答案吧!
孩子们虽然不太了解这些专业术语,但是他们似乎对遗传有了一些小小的感知。他们对人体的秘密有了新的不同的体会。
我真的变了
一天早晨,游颖宸因为妈妈说可以陪他,但又临时有事不能陪他,来园时大哭不止。
这时郭梓龙来安慰他:
别哭了,游颖宸,我们长大了,不能像小班时候似的了。
魏宇辰:
我上小班的时候天天哭。
溜达:
我那个时候不会吃饭,拿勺都不会。
刘熙妍:
我小时候特别矮。
博文:
我小时候什么都不会,就会吃。
游颖宸一听乐了,看来大家对自己小时候的印象比较少。
你们小时候还跟现在哪不一样呢?
不知道呀。
哪儿都不一样了吧!
为了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变化,孩子们求助爸爸妈妈帮忙一起梳理自己的变化。
整理后大家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并且一起总结出了变化的三大点:
01
02
03
孩子们通过这些变化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真的长大了,也对自己的成长有了一个系统的认知。
小 结
孩子们从观察B超图,深入了解宝宝在肚子里的变化,到现在对基因、遗传神奇力量的认知,通过对比自身的变化,对变化中的自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在总结的过程中,大家的答案虽然五花八门,但经过分类梳理,孩子们发现变化真的是无处不在,这些变化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成长。
而通过寻找设想中的答案,孩子们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接下来,孩子们又会提出哪些问题,又将有哪些新的发现呢?欢迎继续关注,周四见。
本周四:
★ 我是这样长大的
★ 妈妈的奶是我的饭
★ 母乳的味道
★ 带孩子真的很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