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周三,早操,一如既往地都迟到。
迟到最多的中一班,下来五分钟不到,早操结束就又回去了。
小小班干脆没出来。
前两周,只给大家指出问题、分析原因、给问题比较严重的班提了建议方案,并没有作要求,
第三周的第一天,也就是昨天,夕会再次帮各班分析了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没有控制好时间。
刚开园是因为老师对孩子们不了解,心里没数,这都第三周了,完全可以做的到了,没有要求就没有驱动力,就不会有改变。
昨天说今天是考评之前最后一次机会,让老师们抓紧机会调整,周四正式列入考评,迟到的主班每人每次罚款五十元,罚款全部用于奖励准时的老师。
我摇摇头,明天正式列入考评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老师拿到奖励。
户外活动巡视时,我让孩子们参与了教具归位,这是户外活动进行的一项新调整。
户外教具收放和室内教具不同,有些教具比较大,比如防护垫,一个孩子搬不动,需要多人协作,户外场地大,若是秩序不好会很混乱,像小车这样只需要几名孩子归位的,其它孩子都会吵闹着要去,老师控不住场,呼啦圈这样需要每个孩子归位到圈架上了,孩子们会一窝蜂地乱跑,架子附近拥挤又混乱。
随着老师们对活动的设计和安排的改进,户外活动看起来井然有序,老师们看起来训练有素,孩子们的体能也有肉眼可见的进步,动作熟练度、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性都大大提升。
最主要的是老师的控场和幼儿的秩序的提升,给户外教具归位提供了保障。
我现场指导老师们尝试安排孩子归位教具,效果非常好。
孩子们非常喜欢自己归位教具,被选中的孩子视为荣耀,没被选中的期待自己好好表现下次能被选中。
我再一次感慨,B地的孩子其实真的很好引导,我非常期待能在这里带出一批引以为傲的孩子。
其它的时间,我都在进行电子记录制度的建立:在钉钉上编辑各项班级和幼儿记录——包括考勤和晨午检记录、缺勤幼儿跟踪记录、异常情况记录、家长沟通记录、观察记录和成长记录等,以及老师的周目杯和周计划记录。
相对于纸制记录,电子记录的好处不言而喻,记录方便、保存方便、查阅以及对比方便。在钉钉上进行记录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完成记录之后可以钉相关的负责人告知,记录导出之后可以自动行成表格。
老师们自己使用excel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格式问题,哪怕是已经编辑好格式的模板,老师只需要填写内容也不例外,老师们总有各种原因有意无意地篡改了格式。
审阅起来非常费劲,必须要修订之后才能合并。
园区大部分老师对电脑和手机的常用办公相差软件APP都一窍不通,包括之前的助理月月和现在的行政党伟,而且学得还很慢,自学能力还约等于零,与其费时费力教给他们,再等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其间还得出N次错误,我还得进行纠正,干脆我自己做完就算了。于是这成了我今天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同时也是夕会最主要的内容。给老师们讲解了如何使用之后,又讲解了设定班级周目标和计划。
目标首先要清晰明确。
“养成正确的用餐习惯”是一个很宽泛的要求,不清晰也不明确,正确的用餐习惯包括非常多的内容。
这周是让孩子养成哪些?总不可能在一周内全部养成。这样的目标就失去了意义。“学会自己盛饭”是具体的目标,通过周计划的逐步培养,是可以实现的。其次要量化,“95%的幼儿洗手时会挽袖子”,这就是一个量化目标。没有量的计划也是没有意义的。
计划是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实施,实质上就是一节主题课的环节大纲,具体来说就是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法做什么,比如
1.通过哪本绘本或者什么故事让幼儿认识到洗手前挽袖子的重要性,
2.老师示范如何挽袖子,
3.小朋友两人一组练习给对方挽袖子。
这是一个可以具体实施的计划。有很多技能不是通过短短的一节课就能达到的,要体现过程,根据第一次主题课孩子们掌握的情况,在第二天或者本周其它时候的主题课中继续学习或者复习。以前的计划有的老师一天安排四五项活动,不知道老师是骗自己还是打算骗我。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我,你们是骗不了的,如果打算骗自己的话,考核拿不到奖金的时候你可别有怨言。
十月全园有两个主题,分别是运动和自理,
主题名称是我运动我阳光我健康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师们以园区主题为核心设定十月第二周(第一周放假)目标和计划,各班根据自己班的情况可以酌情调整,有的班进度慢,别忘了继续九月秩序的主题,有的班进度快,可以根据自己班出现的问题安排一些新的目标。后天,也就是周五上班之前提交。
我又让月月采购了文件盒和文件袋,每个班级一个文件盒,分别用于记录班级和幼儿在园期间的所有记录,内容则是在钉钉上记录的打印版。一些日常的查阅,尤其是给家长看自己家孩子记录的时候,还是纸制的更方便一些。
此外,经过一周的调整,目前家长群里已经没有家长再提出吃不饱的问题。
但是虽然没人提,不代表事情完全解决,家长可能只是觉得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提而已。
为了稳定效果,本周会就用餐问题尤其是吃不饱和易积食的孩子进行第二次调研。
调研的重点放在细节信息,
一,家长说吃不饱,孩子回家还要吃饭,是天天都吃还是偶尔吃一次,都是什么时间吃饭,吃了什么,吃了多少。这个“多少”必须要具体,同样是一碗,是多大的碗。同样是半个馒头,超市买的一个也就一两多点儿,自己家做的就可大可小了,同样大的一碗面条,可能是汤多面少,也可能是拌面,全是面条。这其间的差别可大了;
二,,平时在家的饮食习惯,都是几餐几点,固定时间还是饿了随时吃,对比在园的用餐时间和用餐量;
三,,容易积食的孩子,用餐量要控制到什么程度,同样需要具体的量,而不是少吃点儿,吃饱了就不要吃了这样模糊的描述。很多孩子在家里可以、也敢于清晰地表达没吃饱还要、吃饱了不吃了,在园可未必,老师需要尽可能掌握精准的数据,不能完全依靠孩子的口述,太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