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应该是保护他们不受伤害,而不是保护他们伤害别人
Hi,这是早幼教邦陪伴你的第1337天
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关于小孩的残忍,我们近来听了太多,近来这一宗,让人亲眼见识到,什么叫畸形的家教,什么叫儿童的原恶。
安康中院少年家事法庭曾以不公开的形式,开庭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杀人案。
这个家庭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妈妈带着三个孩子租住在镇上,同时在超市宾馆兼职打工(这种家庭配置,一看就是上周说很多次的“残次品”高发家庭)。
当晚,妈妈在宾馆值班。14岁的姐姐深夜在被窝玩手机,被11岁的弟弟发现,担心弟弟向父母告状,就起了杀心。凌晨,姐姐乘弟弟熟睡后,先用双手扼颈,想将其掐死,然后又从厨房找来菜刀,砍弟弟头部数刀,又抓他头撞墙,被撞晕后,姐姐本来想将他丢入粪坑溺死,但弟弟终于醒来,发现大事不妙,衣服和鞋子也顾不得穿,就拼命往屋外跑。姐姐提刀追。
这一幕仿佛是武侠小说的一幕,却是真实的,而且无比残忍:姐姐乘月黑风高夜,提着一把菜刀,追砍弟弟,一直追到200米外的一座石桥上,弟弟被追上了,姐姐拦腰抱起弟弟从石桥扔了下去,又走到河下,将弟弟拖到河滩,确认没有呼吸后,就地用泥沙将尸体掩埋,从容离开。回到家中,姐姐又将案发现场血迹擦拭,伪装成弟弟去上学。
第二天,姐姐与往常一样平静地睡觉、上学、吃饭,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直至警察查到家里,都没人怀疑过这个毫无异常的孩子。
据法官介绍,庭审中,姐姐当庭认罪,表情平静,没有一丝惊慌,语气缓慢且清晰地回答了法官的所有询问。她告诉法官,根本原因是她对父母给弟弟买手机,而她和妹妹没有手机一事很有意见,觉得父母不公平。
这个家庭背后的畸形,我们不得而知。只想再次重提一次:不要忽略儿童的原恶,它比成人的恶,更可怕!
要给孩子爱和管教,两者缺一不可。
“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
我就想看她会不会流产!”
贴子一出
就在网友中间炸锅了
对于她这种操作
大家都直呼过瘾
2014年8月25日,8岁男孩在家中看动画片,因嫌外面施工太吵,一气之下将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绳割断。
2016年,北京地铁站,一个熊孩子要吃鸡排,险些把一个女孩推下地铁站。
2017年7月10日,安徽怀宁县,14岁孩子因为被母亲没收手机,母亲前脚出门,他后脚就点燃了被子。造成整个房子被烧毁。
2018年2月23日,重庆某小区一熊孩子对着电梯里的按键撒尿,直接导致短路,尿停电梯。
“孩子不是故意的!
他什么都不懂啊!”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杀人
而是凶手是个孩子
这样纵容下去的后果有多严重?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十二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也就是说平均每100起刑事犯罪中
就有70起的作案凶手
是我们眼中的“熊孩子”
人民网甚至都曾发文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
有孩子称犯罪要趁早》
山东烟台
儿子街头暴打母亲
受伤的母亲
瘫坐在地满脸是血,下身赤裸
被人问及,老人怕儿子坐牢
连连说着是儿子脑子不太好使
这是养了个畜生还是人渣?
湖南澧县
51岁儿子暴打90岁失智母亲
视频中他叼根烟卷
冲着白发老人,猛扇耳光
掐住脖子往死里按
眼睛都不眨
老人连站都站不起来
嘴里含糊不清得说着:
是我把你养大的啊……
别难过
因为当初是你
把他头顶的网戳破的啊!
瑞典著名的精神医师曾在
《儿童如何掌权中》
愤然写道:
我从不相信教育仅是鼓励和榜样就能完成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予以很高期望的时候,没有惩罚、没有权威,也就没有规则,没有进步。任何国家都是如此。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
“教育里必然会有痛苦的成分”
而这个“痛苦”
越早让孩子尝受越好
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熊孩子的关键
也是在于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
研究表示:
3—6岁是孩子培养
共情能力的最佳时间段
具体怎么做?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
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都非常实用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看看!
1.培养孩子
克制诱惑的品质
比如,孩子小时候吃饭
一般先是由大人喂着吃
然后才是自己吃
从孩子跟你吃饭开始,
你就要给他立一个规矩:
大人不动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饭
这个规矩很简单,
但却很有效,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
孩子下午放学
一般在四、五点左右
这时候可能有的孩子就开始饿了
而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吃饭
一般在六点前后
所以有很多爷爷奶奶心疼孩子
会让孩子自己先吃
其实,我的观点是,饿这一个小时并不能饿坏他,虽然那种饥饿的感觉确实挺难受,但我们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他以后要走向社会、走向人生会面临着很多痛苦,需要让他有所体会。
人只有自己经历过一些痛苦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当你自己经历了某种痛苦后,别人再有类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鸣,其实孩子也一样。要极早通过这种小小的痛苦让他学会去理解别人。
2.成为一个
“在意孩子想法”的父母
观察性研究揭示:
一个比较尊重孩子想法的家庭
允许孩子表达情感的家庭
孩子的心智化程度就要更高
孩子发脾气,家长怎么办?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
以后有什么事要跟我沟通
如果能说服我
那当然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试想一下下面的场景:
在孩子管你提要求时
你可以开导她跟你交流
这就是是在鼓励他跟你交流。当然这种交流一般遵循什么原则呢?
“三比一原则”: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满足他,让他知道交流有用,这样,孩子以后就知道跟你交流了。
3.抓住每个机会去做示范
去引导孩子对他人
的共情性的感受
举个我自己(李玫瑾教授)的例子
我女儿小时候
有一次我带她回爷爷奶奶家
她跟爷爷奶奶接触时间短,有点陌生
我给她剥橘子,她就在旁边看我剥
我剥完一个就给她一瓣
然后让她给爷爷送过去
她拿在手里看看我
看看爷爷,不想过去
于是我说:
就在她正犹豫的时候
她姑姑过来了
拉着她的小手说,咱们给爷爷送过去
这样她就跟过去了
爷爷拿到橘子后特别高兴地亲了她一下
第二瓣橘子我说去给奶奶送过去
她就乖乖给送过去了
第三瓣橘子我说给大姑
然后我说这瓣给爸爸
最后那瓣我给她的时候
她想都没想
最后我又拿了一个
整个剥好了,全部都给了她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让她知道:爷爷、奶奶、姑姑、爸爸、妈妈是一个家庭,要有家庭意识,通过这样简单的方法来防止孩子养成自私的习惯。就是心中要有别人。
希望熊孩子这件事,留给社会的
不仅仅是愤怒和指责
而是能让大家警惕
让家长们清醒
也能推进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
法律应该是保护他们不受伤害
而不是保护他们伤害别人
等再面对熊孩子犯错的时候
我们也能有骨气提醒自己:
他还是个孩子
所以,
千万不要放过他!
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End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幼教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