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收到一个问题。
【陈老师您好,正在读您的《养育的选择》,遇到了一点小困惑,特来请教。 您在第二章提到:“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并不等于成人一刻不停地哄孩子、陪孩子玩或者逗孩子”。但在第一章“解决黏人的办法是主动陪伴”中又提到:“我们需要在宝宝召唤前,就主动和他一起玩” ,这两者之间的度要如何把握呢?】
我发现很多人喜欢问“度在哪里”这样的问题。
其实类似的问题有很多,经常会有人把一两句话拿出来,然后说,“度在哪里”?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最好告诉我怎么做。
其实我已经告诉读者怎么做了。这两句话出自《养育的选择》第一章和第二章。我的这两章,贯穿的是什么建议呢?就是要尊重儿童,看到儿童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把这个主旨明白了,这个度在哪里,应该自己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会知道。有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有的孩子虽然说不清楚,但是,父母长期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对于孩子的一些喜好,一些规律,心里都是有数的,所以,孩子其实会给你一些social cues,根据孩子给你的线索来做出反应就好了。所以这个反应肯定是通过长期互动建立的一种模式,是实时的,动态的,也是不停调整形成的模式,而不是静态的,有标准的,也不是拿别人的模式就能套得上的。
简单说,就是,怎么互动,不是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就有一个模式可以给你,告诉你,你跟孩子互动xxxx时间,怎么互动,而是,在和孩子生活的日日夜夜中,你和孩子互相了解,逐步调整,形成的模式。
我以前写过同步互动,可以再复习一遍。
有些人学习,可能习惯了,原样进,原样出,而不是自己消化,内化,才去运用。为什么总有人问出“度在哪里”的问题,我觉得,那是因为,有些人在看书也好,看文章也好,喜欢极度简化(不简化是不是记不住啊,不好套用啊?)。把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给极度简化成一句话,4个字。然后试图根据这一句话或者这4个字去照着育儿了。
这样的例子我随手可以举出几个。“夸努力,不能夸聪明”,把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一套理论简化成这一句话。“赞赏教育”,就是4个字,怎么做呢?很多人不是都按着自己脑子里简化的理解去做嘛?很多人不是都走偏了嘛?走偏了,然后又一棍子打死:这些理论都没用,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又走回老路。其实这些都是懒惰的表现。
不要试图从一两句话里去学习怎么养育孩子,很容易走偏。
也希望大家在思考的时候,自己表达的时候,尽量表达完整,有前提条件的,尽量说清楚。同时,在理解别人的理论也好,文章也好,也不要一步简化,忽略前因后果。
这里我再送一篇补充阅读:看书要看整体的理念,不要纠结个别句子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企图简化。就是说,把育儿这件事情,不放到我们的生活里面,而是去割裂,满眼看到的就是这一个单词。
就好比:
我说要理解孩子,有人就问,需要每件事情都理解孩子吗?要理解到什么程度?
我说要有同理心,有人就问,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有同理心吧?这个度在哪里?
其实,问出这种问题,有些人内心可能是不接受这个理念的,或者是,对这么做是有怀疑的。哦,你这个理念好是好,但是,我不相信。所以,我抛出一堆的问题:要时时刻刻用吗?什么情况用?就好比,前面放着一桌好菜,还没吃呢,就先问:我应该先吃哪个?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才饱?。。。。问那么多干嘛,那你就去吃嘛。你吃着吃着,你就知道哪个好吃,你喜欢吃哪个,你自己吃饱没吃饱,对不对?
养孩子,是有一定的情景性,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我们叫发展情景 developmental context。每个人的发展情景都不同,所以没有办法给你写一本“有了A,就去做B”这种手册。去理解了一些原理以后,就慢慢去做。
就说这个同理心,你不要问,要不要每件事情去表达同理心?在生活中,你能不能在有些事情上,去表达你的同理心?真正去做出来啊。让孩子知道,你是真正在乎他的感受,真正关心他。不需要每件事情都有同理心。在孩子在意的事情上,父母有同理心,孩子也能理解父母的心意就好了。这个就是互动。而且,你越多做,你就越知道什么时候要这样做,你就越轻松,你就越不会有“要每件事情都理解孩子吗”这样的问题。
其实这些话我来回在说,总是收到问题,我也就变着角度说,希望每一次唠叨,都能有更多的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