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虎妈的战歌》读书笔记2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虎妈的战歌》我是2011年看的,当时我们俱乐部讨论了很多。其实这本书写得挺有意思的。虽然作者的一些观点,一些做法我不认同,不过她是一个非常好的作者,写得妙趣横生,也有自己的反省在里面。

发一下吧。里面有个别地方,当时就写了英语,也懒得再去翻译了。

《虎妈的战歌》读书笔记 2

第7章 tiger luck

虎妈在她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我觉得有一点迷失。

(插播:有人说迷失不迷失,和家长推不推关系不大。有的孩子不推也会迷失,有的孩子推了也不迷失。恩,有的孩子被家长推得干一行,爱一行也不错。哈哈哈哈哈)

她不知道她最喜欢什么。她开始在哈佛大学学数学,因为她觉得这会令父母高兴。学得非常勤奋,但是也非常辛苦,一个假期,她和一个数学问题较劲纠结到她爸爸都受不了了。她放弃了数学,机械地转向经济学,不是因为她喜欢经济学,而是她觉得,经济学好歹还象门科学。但是她学到后来觉得枯燥无味,觉得自己的论文不知所云。于是她上了法学院,也不是因为爱好法律,只是不想去学医。看样子她非常讨厌医学。

虎妈毫无疑问是聪明的,而且凭着一股不学好不罢休的劲头,她法学学得也很好。

她的丈夫则相反,对法学非常感兴趣。所以后来在这个领域非常牛,被耶鲁请去做教授(书里后面有虎妈丈夫的一点成长经历,也很有意思,到后面才写)。而虎妈,多么希望象她爸爸那样到大学去工作,但第一次还是被耶鲁据了。后来去了杜克。

(插播: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内在的motivation?虎妈和虎爸的巨大差异其实蛮耐人寻味的。)

虎妈对她自己的孩子,继承了她爸爸对她的教育方式。可能虎妈觉得她爸爸的方法没什么不好,虽然她自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不防碍她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假设一下,虎妈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说不定有更大的成就呢?虎妈的孩子们幸运的是,有一个虎爸在做一些平衡的工作。)


第8章 lulu’s instrument

虎妈刚开始的职业生涯非常辛苦,她在杜克,虎爸在耶鲁,距离500miles。在美国,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长长短短有过long distance的经历,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言而喻。也说明这对夫妻非常执著,非常能干 (哎,为嘛虎爸不去杜克呢?舍不得耶鲁?)他们至少分开5年。Sophia 2岁虎妈去杜克,sophia 7岁lulu4岁,虎妈到纽约大学访学,至少纽约和new haven近多了。

到了曼哈顿,虎妈如鱼得水,她认识很多3年级的学生就在准备sat,蹒跚小儿有trust funds and photography portfolios (插播:推爸推妈们,在那样的环境气氛里,是不是不推都有罪恶感,估计也难以淡定,哈哈哈哈)

Lulu的入学测试很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她不愿意好好数数。搞得虎妈又威胁又贿赂,想让她好好通过测试。不过倔强的lulu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通过了测试。虎妈说谢天谢地,幸好我们在美国,崇尚个色和叛逆。要是在中国的话,they’d have sent lulu to a labor camp (啥是劳动营?)

相反的,Sophia这个乖乖女在学校倒是有点问题。老师说她从来没有教过这么好的孩子,就是在社交方面,让人有点担心:每次吃饭,课间休息都一个人待着,拿着本书独自徘徊。虎妈虎爸急了,问女儿这是咋回事。女儿却说she was having fun。(插播:我说过,一个孩子不管多牛,一天总归只有24小时,某些事情占时间多了,某些事情可能真的没有机会做了。这里怎么平衡?都是爹妈养育的选择)

本来呢,虎妈打算争取就留在纽约大学算了。不料,因为她发了篇业内受关注的文章,耶鲁终于给了她offer。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

那个时候,Lulu已经开始学钢琴了,和她姐姐是同一个老师。Lulu音乐天赋非常好,不过,她痛恨练习。她的recital从来不像她姐姐那样毫无瑕疵,但是她总能以自己的风格弥补了技术上的不完美。 

关于lulu选哪种乐器,lulu的爷爷奶奶认为要选一个容易点的,他们深知这个孩子的个性,并听到过她练琴时的尖叫。

爷爷是心理临床治疗师,他建议竖笛。爷爷是家里的音乐基因的来源。奶奶是艺术评论家,建议敲击乐器。这两样选择对虎妈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她认为要妹妹摆脱姐姐成功的影子,只有去练习更难、对技艺要求更高的乐器,那只有小提琴了。


第9章 the violin

给lulu选了小提琴,虎妈和孩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当然,虎妈自己也很勤奋,孩子都睡了,她还要研究关于小提琴的专业文章 。

虎妈继续用自认为是“为孩子好,对孩子有信心”的办法用语言刺激孩子,和她自己爸爸刺激她没什么两样。

在lulu要见自己的新老师之前,虎妈对她说:“你6岁了。Sophia 9岁获了第一次奖。我觉得你会比她更早获奖。”

虎妈的思路我不明白,她认为,不管父母有没有比较两个孩子,孩子自己肯定在心里会比较。与其让她自己在心里疑虑,不如父母干脆把话挑明。她经常跟lulu说:“每次我让sophia做什么事,她总是很快就做,这就是为什么她会进步这么快!”她说,她这么说,并不是偏爱大女儿,而是表达出对小女儿的强大信心:她有能力和sophia一样,而且事实确实如此。(语言的小鞭子,这个真的是她家的文化啊!)

在虎妈笔下,这个小提琴老师相当好,很会从孩子的兴趣/角度引导孩子。而虎妈自己,和孩子的之间只有战争,她越是反抗,虎妈越是强硬。(插播一句:咦,这么好的榜样就在眼前,虎妈怎么从来不想一想,针对Lulu这样的孩子,是不是除了强力压服,还有更好的办法?)

后来,两个孩子的表演成功了,别的家长的羡慕赞美让虎妈非常陶醉,她觉得这一切,都是用血和汗,艰苦的斗争换来的,但一切都是那么值得。

虎妈认为她的方法正确无比,或者说她自己爸爸的方法正确无比,所以才会这么想。(作为一个读者,她的这些描述,引起了我的思考:有没有其他办法?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更加好的办法?)。


第10章 teeth marks and bubbles

这一章,不知道为什么,前后两部分就象断开一样,写散了。我不清楚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关系。

前半部分,虎妈总结了3条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不一样的地方。

1,美国父母过于关注或者说保护孩子的自尊(self-esteem),他们总是担心孩子的自我感受,尽管他们表现平平,父母还是会肯定他们是多么的好。而中国家长不觉得孩子有这么脆弱,他们相信孩子的力量。

如果孩子没有考到A,有的美国家长还是会表扬孩子,即使表达不高兴的想法,也会很小心翼翼,怕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而且要是孩子成绩老不提高,很多家长会觉得是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或者是老师的问题。

如果中国孩子没有拿到A,家长会质疑孩子到底怎么回事,他们会让孩子大量练习直到重新考到A。中国家长坚信孩子有能力拿到A,如果没有,一定是孩子不够用功。

(我不得不插播一下。是不是家长对孩子有信心,觉得孩子一定能门门功课都优秀,孩子就一定能做到呢?孩子和孩子也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对语言感觉好,有的孩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每个孩子擅长的东西不一样。这个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虎妈的想法,和以前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很相像,那就是各门功课都优秀,绝对不允许有缺腿。虎妈家的闺女是智商140了,也要考虑到iq平均值才100,大部分人都落在正态分布的中间啊 – wait,这莫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家长相信孩子有多大产,孩子就能多大产吗?行不通啊。而且,她所说的西方方式和中国方式我都不喜欢。我觉得家长至少要和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错,是概念没有搞懂,还是纯属粗心。对症下药,而不是以题海来取胜(况且题海也不一定能取胜。))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的一切就是父母的一切。他们为孩子牺牲颇多,而且心甘情愿,当然,他们对孩子的回报也理所当然。而西方家长,不会觉得自己养大了孩子,孩子就欠他们的。

3,中国家长觉得自己知道什么对孩子才是最好的,所以无视孩子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她对比了她自己和虎爸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虎妈的父母从来没给过她什么选择,也就任何事情征求她的意见。而虎爸的父母,相信个人选择,崇尚独立、创造性和质疑权威。当年虎爸决定不上小提琴课(他说他现在后悔了,哈哈哈),而虎爸的父母真的同意了,因为他们觉得即使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虎妈说,他们家养孩子之所以采取中国式,是因为谁养孩子谁作主—虎妈承担了大部分。而且,虎爸其实对孩子也很严格的,不是那种对孩子说“不”都说不出口的家长。只不过,虎爸没有信心为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虎妈说,我刚好弥补了这个缺点。(插播一句:到哪里都一样,谁养娃谁做主,不养娃的那个shut up,哈哈哈哈)

下半部分,是讲Sophia的一个重要演出。演出成功了,虎妈想起一个插曲:6岁的Sophia经常啃钢琴。我想虎妈心里充满了战斗的胜利。


第十一章 the little white donkey

这一章,大家都从wsj上看到过了,7岁的lulu练习小白驴。

(看了这一章,大家都安啦,一般的父母做不到这样,我们做不了强大的虎妈。)

为了让孩子练习,虎妈威胁孩子把所有的娃娃都捐了,威胁她没有午饭,晚饭,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礼物for years。孩子还是弹错,于是妈妈说其实这是孩子自己害怕,没有信心,让孩子stop being lazy, cowardly, self-indulgent, and pathetic。

当虎爸觉得这种方法没用时,虎妈说,sophia7岁的时候会弹,lulu应该也会。

虎爸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虎妈说:everyone is special in their special way, even losers are special in their own special way (被loser这一句都逗乐啦!哈哈哈哈)

在长达好几个小时的练习,伴随着威胁,不喝水,不上厕所。Lulu突然会了!虎妈胜利了。

(在wsj的长篇讨论中,后来有个钢琴老师指出来,这样的方法不行的。我就不赘述了。)

虎妈说,西方的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支持他们的选择,提供积极的环境。而中国家长认为要为孩子的将来做好准备,让孩子认识到他们的能力,同时以技巧,习惯和内在的自信武装,而立于不败之地。

(插播:不能全盘否定虎妈的观点,但是,她的方法太过激烈,让我觉得,她在应该看到孩子个体差异的时候,完全是在蛮干啊)。


第十二章 the cadenza

虎妈痛恨私立学校搞的make learning fun的方式,孩子们从书本里直接学就好了嘛。她举了medieval festivals 和passport-around-the-world,家长要做服装,要做菜,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原材料,等等任务。(插播一下, 对于我这种心不灵,手不巧的妈妈来说,I’m with 虎妈。哈哈哈哈。我对孩子做的这些projects从来帮不了忙,孩子们每次自己交的东西都很丑,哈哈哈)

虎妈的心情及其恶劣。这个时候,Lulu说她多么羡慕某某同学,有这些那些宠物。虎妈毫不留情的指出:that’s why she’s only in book one of violin!(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同学拉小提琴还在第一册!)你不需要宠物,你的宠物就是小提琴。

虎妈说,中国家长育儿太忙,不会有时间养宠物,而且在经济上也很节俭。文化上的差异,西方,狗是忠诚的朋友;东方,狗在菜单上。虽然虎妈不吃狗,但是离养狗还很遥远。

如同对Sophia and piano的高期望,虎妈对lulu and violin有着更大的期望。孩子练习6个小时每天,而且她坚信孩子是快乐的,小提琴是孩子快乐的源泉。

Lulu 9岁的时候,老师说她可以上协奏曲。虎妈希望lulu能够练得尽善尽美,当然lulu也有这个能力。她和lulu达成一个交易,如果她练好了,就可以养狗,活的!

这段描写非常有意思。

Lulu说:你想说,练好了,我不用set the table。不,谢谢!

虎妈:不是。

Lulu: 那么,你让我吃饼干?还是5分钟时间玩电脑?playdate?巧克力?(由此可以反推出她家的禁忌表,哈哈哈哈)

虎妈嗤之以鼻:巧克力?你以为我会认为你抵抗不了巧克力?我有一个你从来都不会想到的礼物!……. 小狗,你和sophia可以决定到底养什么品种。

(后来养狗的事情也特别好玩。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陈忻儿童心理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虎妈的战歌》读书笔记2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