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一到春节,就有人讨论这个压岁钱的事情,然后好些人又开始讨论孩子的金钱观啊之类的。老实说啊,我觉得这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本来就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活儿。不是说,一年到头不管这事儿,到了春节这几天来讲一讲就行了。我写篇短文章,说说我的看法吧。
现在生活富裕了,而且城市里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手头有不少零花钱,再加上压岁钱都是不小的数目。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项调查,292名学生只有10%表明花钱会记账,80%的人不知道钱都花哪里去了。父母一方面给与孩子大量的金钱,一方面忧心忡忡:怎么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理财观?
压岁钱归谁?怎么花?怎么存?我觉得体现了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不仅仅是教孩子花钱这么单一的事情。
我一直不太喜欢“理财观”这个词。其实,我觉得啊,父母给孩子零花钱、压岁钱,引导他们怎么去看待金钱,怎么合理使用,这已经不是单一的理财观了,这和这个家庭的价值观,教育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
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钱,其实反映了这个家庭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我相信每个父母在给孩子钱的时候都会说一句:不能乱花啊。在有些家庭,只要孩子开口要钱,父母就百依百顺,平时也没有潜移默化一些概念: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这样的孩子会认为钱来得很容易,把父母当做一个提款机,反正从那里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钱。一旦得不到,就会极度不满。我就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有的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买玩具而暴打妈妈,有的孩子逼着不富裕的父母买名牌电脑和手机。这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金钱观的问题了,而是这个家庭的教育出了问题。也有的家庭,对孩子在钱上面,管得很紧,其实也没有必要。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钱、商品、价格等概念的认知能力也不同,对钱的需要也不同。比如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的需求就完全不同,父母能不能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需要区别对待呢?
我们家孩子,大概小学3年级之前,我还没给他们零花钱,学校会教认识钱币。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小朋友的数学课,要学习认识不同的硬币、纸币,钱的不同单位之间怎么换算,怎么看商品的价格和标签等等。同时,学校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的办法,让孩子知道钱是父母通过劳动挣来的,每个人要付出劳动才能挣到钱;做义工是为社区做贡献,是不能收钱的。此外,还有怎么合理花钱,怎么把钱存在银行等等。我有一年,给大宝的班级做了一个学期的义工,主题是和理财有关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这些初步的概念。
孩子们有了这些概念,并且在生活中逐步加深理解。随着孩子的不同需要,到学龄阶段,父母会相应地给一些零花钱。我比较认同的做法是不要无限制地给钱,而是和孩子讨论,问清孩子有什么需要,预算是多少,并让孩子评估一下这种需要的轻重缓急。在讨论的时候,孩子能够给自己的需要分出层次,学会合理地使用金钱,学会等待和感激父母。这些其实体现了家庭对孩子的金钱观、理财观进行的引导,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表达能 力、自控能力、感激之心等方面的素质。
其实我们家非常简单,平时买东西的时候带着,跟孩子们说一说,东西的价格,他们小时候还不明白打折呢,慢慢也理解了,有时候,就不那么着急要买一样东西。有时候,也要讲一讲性价比,买东西,不能一味看价格便宜不便宜,也要看东西的质量,也要看自己是不是急需。总之,不需要特意讲这些事情,平时带着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聊一聊就行了。这件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在他们自己使用零花钱之前,可以让他们观察观察大人是怎么花钱的。
当孩子有了这些概念,观念的铺垫之后,我们就不怕他们乱花钱。根据不同的年龄,可以给他们一定的自由支配权,不必凡事都过问。年龄越大,这个自由度也可以越大。中学生,如果他们有需要,也可以去用劳动挣钱。可以去给别人割草,洗车,看小孩(有些青少年还为此专门接受过急救培训)。天热的时候,有的孩子在小区支个架子,卖自制饮料,25美分一杯,捧场的人也不少呢。这些额外的自己挣的钱可以自由支配。其实很多孩子额外挣钱并不一定是自己花,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捐赠。
我们家孩子其实花钱机会挺少的。平常他们自己也没车,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情况下花钱。一般他们的零花钱都花在学校的一些活动,一些捐赠上了。比如,在学校义卖啊之类的活动,他们就带着自己的零花钱。
以后我想等孩子们上了高中,比较独立,也有社交需求,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用零花钱。
我认为,孩子的金钱观和孩子的整体素质是息息相关的,和父母的整体教育也是分不开的。而恰恰是父母在生活中、细节里的言传身教,比在学校上几堂财商课对孩子的影响更加深刻。
陈忻第97次原创
苹果用户赞赏二维码
(请赞赏的朋友留下你的微信昵称,好让我记住你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