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知乎上发现了热搜的提问:有哪些父母的教育方式让你惊艳?
这些教育方式之所以令人惊艳,是因为它们会让孩子觉得温暖,坚定,又得到了尊重。
我总结了一些,分享给大家吧。
@安安安:
我和我妈吵架之后,如果是她的错,她会冷战一会儿就过来说“宝贝啊,妈妈错了”,然后抱着我。
后来我青春期顶撞我妈以后,我也会过一会儿去抱着她“妈妈,我错了”。
所以从小我就觉得,大家很平等。不因为你是父母你就对。
而且学会认错,道歉,改正,不害怕道歉。
萨提亚家庭心理模式里面的核心理论说,每个人有三种角色,最重要的就是“人”,其次是家庭的成员,再次是社会角色。
而在整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尊重。家长和孩子一样,没区别。
@匿名用户:
我女儿是个七岁的自闭症小姑娘,是真的自闭症,社交障碍发育迟缓。
在大街上吃糖,剥掉糖纸,第一个动作不是把糖放进嘴巴,而是把糖纸放进自己的口袋,到有垃圾桶的地方再丢进去。
吃橘子也是一样的。橘子皮先放在我手里,剥完橘子放进自己的口袋,然后扔进垃圾桶。
我觉得她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这一切都是在模仿我,我从来不在大街上丢垃圾,任何垃圾,属于特别自律的那种,所以小姑娘纯粹是在模仿我的行为举止,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我对自己,对她的最基本的要求了。
孩子第一位老师,一定是自己的妈妈。他们是我们的镜子,从孩子身上看到什么,就是我们自己身上的一切。
@Youth:
认识一个学长,有一天提到了他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时候遇到乞丐的情景。一般的父母可能会趁机小声教育孩子:“记得要好好学习,不然就像他们一样,没有工作只能乞讨为生了。”
而他的父亲语重心长:“要好好学习,以后让这些人都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教会孩子知道自我价值是什么,它不仅仅是靠自己的能力赚到很多钱。
@我爱红烧肉:
地铁上,一个奶奶在对五六岁的孙子说孩子妈妈的坏话,翻来覆去就是乱花钱,不顾家什么的。
小男孩听了一会儿,说:“奶奶,妈妈有缺点,你要告诉她了她才知道改。”
奶奶说:“我还告诉她?傻孩子,这话怎么能当着她的面说!”
小男孩接着说:“妈妈说了,当人面不能说的话,背地里也别说,不然就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
地铁里的人听了都笑了,孩子奶奶一脸尴尬……
有效沟通,别藏着掖着,隔代教育里多重要啊,小孩子都懂的道理……
@黄牛:
在台湾旅游住一间民宿,早餐时间,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想把喝不完的豆浆拿到楼上房间喝,但是在上楼梯的时候洒了,泼了一楼梯。
小男孩爸爸带着小男孩去服务员那里,让小孩子鞠躬道歉,然后从服务员那里要了抹布,小男孩擦楼梯,爸爸到水池洗抹布,看着小男孩把楼梯擦干净。
中间服务员说不用管让她来就好,这个爸爸说让我们来吧。擦完后带着小男孩还抹布,再次表示给服务员添麻烦了。
当时我就坐在旁边目睹全过程,我以为这件事做得很圆满了,直到我看见这个爸爸问孩子,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打翻豆浆?
然后他把另一杯豆浆(估计是这个爸爸没喝完的)递给孩子,告诉他打翻豆浆是拿的姿势不对,一只手托底一只手扶住杯子才能拿得稳。小男孩捧着这杯豆浆上楼,没有再打翻。
我特别欣赏这位爸爸的做法。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之后,总是第一时间做出斥责。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给大众造成了麻烦。
但实际上,孩子已经知道犯了错误,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犯错之后应该道歉的态度,以及如何规避之后再次犯错。
@软苏:
我情窦开得比较早,五岁那年,我刚上一年级。我妈来接我时,还没放学,我就趴在窗沿上,满脸痴相,偷偷给她指“你看讲台上那是我们班长,好威风哦。”
我妈笑眯眯看着,这不是考你们班第一的那个男娃娃嘛,我姑娘眼光不错。
这段暗恋夭折在三年级。
课间玩追赶游戏,班长追,我们呜呜哇哇四处乱逃。只有一个女孩子原地不动,眉眼间全是有把握的笑。
他不会抓我的,她说,我们今天结婚了。
嘎嘣一声。
那天我失魂落魄,回到家就开始哭。我哪里比不上那个女生嘛,班长为什么不和我结婚。
我妈把我搂在怀里,我女儿最优秀了,成绩又好,又是副班长,跳舞也好看,哪里比别人差。
那为什么班长喜欢她不喜欢我。
我妈捧着我的脸,大家都很喜欢你,但是那个女生虽然不是最优秀的,她也是可以被人喜欢的。
不是只有第一名才有资格被喜欢哦。
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
那么美好单纯的小小暗恋,似乎成了父母跟孩子之间谈话的雷池,不敢触碰,不敢逾越,仿佛一旦触到,就会发生不得了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到了青春期,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人啊,尊重并欣赏孩子的想法,却不是每个家长能做到的。
@负暄:
和我爸一起看《釜山行》。
看完了我说,其实那个害死好多人的常务也挺可怜的,虽然他做的坏事不少,但是站在他的角度看,他也是在小的时候求助别人送他回家被人冷漠对待之后,他才变成今天这个自私自利样子的啊。
我爸听着我说完,然后认真的和我说:
有时候被骗被坑以后就决定要铁石心肠,学会冷漠,这样做本来无可厚非的,人为了自己,这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事儿。但是不要用你保护你的利益为借口,去掩盖你自己本性的自私和冷漠,学会保持善良,始终都是你自己的事。
我举双手赞同最后一句话:学会保持善良,始终都是我们自己的事。
但我也要加上一句,善良,也需要有原则,有锋芒。在安全的前提下,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去帮助别人,同样是好样的!
@宣萱:
日本超市里,大家都在排队结账,一个小男生高声跟妈妈宣布:“我优柔寡断所以我买了两个!因为我太优柔寡断了!”
一边说着,一边往妈妈的购物筐里装了两种点心。大家正笑这个孩子在哪学会的这个成语,太可爱了。却见妈妈严肃地说:“优柔寡断的男人,最终两个都得不到。”
说完,就把点心挑出来放回去了。
这话说的,太有分量了。
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太多了,需要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一定得有所取舍,用平常心去看待这件事,没准能获得意外的惊喜呢。
贪多嚼不烂。
@眠歌:
我小表弟让我帮他拧瓶盖。
我可是家里的小公主啊,怎么可能帮你拧瓶盖啊。立马露出了职业嘴脸,一本正经的和他说:“你是男孩子,要有绅士风度啊。怎么能让女孩子帮你拧瓶盖呢?你下次要帮我拧瓶盖哦…”
显然并没有打动他的内心,他又跑去找我大表弟帮他拧。
大表弟说:“为什么不自己拧啊。都是男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好,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啊。”
小表弟:“我拧不开啊。我试过了。”
大表弟:“你再试试啊。你刚才拧瓶盖就是在积蓄力量,默默努力的过程。其实已经拧松了,再努力一点点就能享受到成果了,怎能轻言放弃呢?”
小表弟轻轻一拧 ,果然开了。他开心的不得了。
其实我看见大表弟把瓶子递回给小表弟的时候,已经帮他偷偷拧松了。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就是一点一点努力积累来的。
@蕊儿:
爸爸:如果有男生欺负你,你就用铲子呼他脸…
女儿:可我是女生呀,爸爸…
爸爸:那你就用粉色的铲子…
不管男孩女孩,如果受到欺负,霸凌,第一时间的反应很重要,而这个观点,一定是爸爸妈妈教给孩子的。
经常有很多妈妈会问:孩子怎么这么不乖呢?怎么这么叛逆呢?怎么会犯下这么大的错误?!
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也在我们的对面观察我们,聆听我们,试探我们的底线。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深深误解了;
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一个拥抱,又能瞬间让伤心的孩子释怀;
有时候我们不过脑子的一句斥责,孩子从此对我们关闭心扉;
有时候我们一句诚恳的道歉,孩子就能学着变得礼貌懂事。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一个真理,孩子的所有模仿和学习,都来自他们的原生家庭,来自我们的教育方式。
试问没有感同身受,何谈理解?没有相互尊重,何来共情?没有言传身教,何谈教育?
而这所有一切的放下身段,放下所谓家长的权威,动脑筋,尊重孩子,都是能有效引导孩子的最基本的方法。
因为我始终相信,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父母的言谈举止。
就像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那句话一样: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创者的付出,有任何问题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