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开始,幼儿园将陆续开学,那么又有一批到了年龄的小盆友即将开始幼儿园的生活,到了幼儿园,孩子就要自己学着照顾自己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入园不适应,因此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小动作”,然而这些小动作不但不会缓解孩子入园的不适,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们看看你是否有这样的小动作呢?
01
教室外偷偷看
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不放心还在教室外面偷偷看,担心老师照顾不好,担心孩子没人管、受欺负或者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家长的担心虽然说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像这样的不放心,家长这样的做法其实显示着对幼儿园的不信任。
若孩子发现家长这样的小动作,孩子就会受到心理暗示:原来连妈妈都对幼儿园不放心,从而更加坚定了“在幼儿园不开心”的错误认识了。
孩子本来就对幼儿园有抗拒的心理,如果家长在言行举止中都表现出这些不信任态度,孩子就更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了。因此,家长在平时应尽量少在孩子面前说幼儿园或者老师的“坏话”,建议家长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发生过的事情,来帮助孩子唤起在幼儿园的趣事。
02
叮嘱老师照顾好孩子
孩子将要入园了,爸妈非常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或者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因此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总是千叮万嘱,希望老师能够特殊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虽然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个家长都要求老师特殊关照孩子,这样难免有点和入园的初衷相悖。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是为了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学习如何交朋友、如何和不同的人相处、如何照顾自己。老师的作用并不是做一个保姆,而是在这个新环境中引导孩子去学习,协调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教他们学习自理生活。
如果老师对待小朋友有失公平,甚至搞特权主义,这样一方面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受到特别照顾的孩子有可能会变得傲慢、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不利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甚至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挤”。
03
偷偷离开幼儿园
送孩子上幼儿园,家长要离开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有分离焦虑,总是哭闹着不让妈妈走,但是家长又要赶着上班,只好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离开。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非常的不可取,孩子一开始还和父母有说有笑,但是一转眼便发现父母已经一声不吭地走了,孩子心里除了有极大的落差外,更多的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认为父母不爱他了,要把他丢在幼儿园不回来了。正是因为父母没有一句正式的道别,也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这样孩子会哭闹得更厉害,下次他也不愿意再去幼儿园了。
因此,家长要在离开之前,好好跟孩子分别。和孩子解释清楚你要去上班了,答应他放学的时候会回来接他回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同时让他知道你不是要抛弃他,你只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要和他分离一些时间尝试让孩子去理解你的原因,要鼓励他像个“小大人”一样去面对暂时的离别。给孩子一个亲吻,让孩子感觉到你是爱他、充分尊重他的,这样孩子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离去,能够安心地在幼儿园等你回来接他。
04
帮孩子占玩具
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快乐,因此有时候会出手帮孩子霸占玩具,让他可以玩得到他想玩的东西。家长的这种保护主义,虽然说不让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却是建立在别的小朋友的委屈之上。而且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一个不好的示范,孩子会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要不择手段地占有它,这样孩子很容易会变得霸道、自私。
因此,让孩子可以快乐地玩玩具,同时又能收获友谊,搞好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学会分享。家长在平时就应该要注意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邀请别的小朋友到自己家玩的时候,建议孩子们交换玩具,让孩子懂得将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这样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玩具,享受更多的快乐。
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地加入他人的游戏圈子,当别人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自己想要参与,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能够和他们成为朋友并一同玩乐。家长的鼓励与引导,能让孩子通过在幼儿园交友的实践锻炼,长大后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色。
05
心太软
孩子哭闹着死活不要上幼儿园,看着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妈妈心都碎了,或许就答应孩子,今天就不送他去了吧。
妈妈这样就做错了!孩子尝了一次甜头下次肯定会闹得更凶,妈妈的心软和纵容只会让孩子有了更多逃避上幼儿园的机会,这样孩子很容易会养成依赖、逃避困难的习惯。
因此,爸妈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原则并坚持一贯作风,不能因为太过溺爱、惯宠孩子而丧失原则,对孩子过于迁就。让孩子感觉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不准就是不准,没有空子可钻,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怎么耍赖都不能动摇爸妈的态度,这样就能够建立爸妈的权威,也就能比较轻松地“管理”你的孩子了。
另外,家长应该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幼儿园,只要了解了情况,对症下药地解决困难,才能让孩子真正地享受这种集体的生活。
End
来源:综合媒体 编辑:宋宋
置顶“幼儿安全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