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一位家长交流时,这位家长十分苦恼的说:我实在有些着急,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呢?
其实这位家长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家长,迄今为止,我已经听过不下十个家长在聊天时感叹:“我实在有些着急,他怎么总是这么慢啊?”“我实在有些着急,他怎么总是会了也不敢坐下?”“我实在有些着急,他怎么老是改不了xx习惯?”……诸如此类。几个家长甚至表示最初看自己的孩子上课时都有种想“一巴掌拍死他”的冲动,其中有几个差点被“一巴掌拍死”的孩子还是一直以来的班级里的佼佼者。
当然,各位家长都是亲爹妈,所谓的“一巴掌拍死”只是一种对当时心态的描述,不会真的去“实践”。不过家长们的“急切”心态,大家似乎多少都有点共鸣。
其实家长“急”也是一种负责的表现,代表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嘛。孩子不够好的希望孩子变好,孩子已经很好的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心态。从这个角度看,“急”总好过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
不过还请各位家长“急”在心里,千万别“急”在脸上、身上甚至是嘴上。因为这样的“急”没有用,急死了自己,吓坏了孩子。
急在嘴上的家长,往往孩子就会变的越来越不敢尝试,越来越害怕犯错——因为犯错了就会被妈妈“说”;而急在脸上和身上的家长,虽然你没有开口,但你的肢体语言已经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了,他总是会觉得背后有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自己,让他放不开。张老师甚至曾经开玩笑说:要是您实在着急,要不您玩会儿手机或者出去溜达溜达?
张老师上课就好似永远不会着急一般,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他的上课节奏。当孩子在努力思考的时候,任凭时间一分一秒的走,张老师总是不轻易去打扰。当孩子们有疑问的时候,总是一遍一遍耐心的去解答,甚至是有一些很细小的问题,也不轻易放过。因为张老师知道,这些积累的过程,绝对不容忽视,也绝对不能急。
张老师的课堂里有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孩子“慢”,是因为他在“想”,只要“想通了”,你不用催他,他也会“快”给你看。
张老师开始“快”的时候,往往都是准备了很久之后。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有了充分的积累和准备,脑力已经很充沛了,大家都已经想通了,再来比“快”。所以张老师的课程越是上到后来,课程的氛围越紧张,需要思考的问题越多,思考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如果单看这样一节课,很多人一定会觉得张老师的课堂压力很大,题目真难。但倘若这个时候可以回放两三年前的上课画面的话,恐怕大多数人看到这些孩子的表现,都会有“一巴掌拍死他们”的冲动吧。
所以说不是不能急,而是要遵循一个孩子学习知识的自然规律。先认知,再理解,逐渐熟悉之后,才可以灵活运用。在认知阶段就开始急着求“快”,其结果必然是认知的不够全面,然后影响到的就是理解的不够透彻,这样的认知理解必然就无法熟悉和运用了。所以倘若前面着急,后面就算想快也快不起来。倘若前面稳稳的积累,等到后期,就是不想快也慢不了。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为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静静的等待孩子想通,想明白。这就需要每一个家长修炼一颗强大的“心脏”,来收住“一巴掌拍死”的情绪,让孩子可以慢慢的,稳稳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修行,愿各位家长的心脏越来越强,孩子越来越棒。
撰写人小才冯老师
【特别声明】
小才冯的文章都是取材于张彦超老师的实际课堂,文章内所有关于数学教育方面的言论均是整理自张老师的课程理论,经由张老师授权发出。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
〈.数学课〉
~不用纸、不用笔、不用记、不用背、没有考试·~
每一个基本的数学对象和数学概念
我们都借助于引进的
“全美数学教师学会”(NCTM)
专业数学教学法及十种学具操作
既是教具又是玩具的实物
带入我们的教学现场
【课程对象】
四~十二岁的孩子
【咨询预约专线】
冯老师 186-0027-8908
.素质教育未来馆
地点:北京朝阳区望京阜通东大街12号
宝能中心A座首层(新世界百货旁)
电话:010-8476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