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文 | 大秘秘
阅读需5分钟
这种调调是不是还挺熟悉的?
可是我们要对它说NO,而且谁信谁天真,谁相信了这些话那就是把孩子往更差的方向推。
为什么?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隐藏的前提的!
是不是没想到这些话还能有预设情境?
第一种最常见,在你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吃饭的时候,他如果冒出这么一句,你一定立刻血冲到脑门上有拍案而起的冲动。
这种说法的问题在哪儿呢?就在于一个孩子或者一个正值青春期生长发育高峰的孩子,拿自己和身体各器官各项生理指标都非常稳定的成年人相比,很明显这是人一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对营养和热量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否则怎么会有“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种俗语流传呢。
家庭的饮食习惯和家长的营养素养,喂养行为对孩子吃饭这个事儿确实有巨大的影响,在3岁前孩子各种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习得的行为和习惯有可能会伴随他一生。但是不能说家长只买他们喜欢的菜。
孩子吃米糊的时候家长喜欢吃米糊吗?
如果家长喜欢吃芹菜,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能吃芹菜吗?
爸爸喜欢吃猪头肉,孩子1岁能吃猪头肉吗?
妈妈不吃鱼,家里永远不出现鱼吗?
这种说法最大的错误之处在于,向你灌输一种错误的观念,家长的认知永远是不会变的,孩子对吃饭这件事儿的理解从生到死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改变的,孩子只会“被动等吃”,等家长做好饭自己去吃,家长做什么他就吃什么,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营养知识的学习对个人的认知影响,忽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即使作为子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家长的营养素养。
简单说,如果孩子不愿意只吃家长做他们喜欢吃的菜,孩子完全可以主动要求去买菜,自己来给全家做饭嘛,对吧?能说出这种话的孩子,一定是已经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年龄大一点儿的青少年了,只要经过学习,自己完成采购、清洗、切配和烹饪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家长更应该主动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提高他们的营养素养和生活技能。
不管怎么样,首先要保证提供给孩子全面的营养,从营养学上来说,没有完美的食物,只有完美的搭配。而完美的搭配,就需要多种多样的食物来源。举个简单的例子,从10种食材中搭配出营养丰富的两道菜,和从100种食材中搭配出营养丰富的两道菜相比,很明显食材种类越多,越容易搭配。
而第二种说法就更是误导了不少家长了。我们工作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老师,孩子不喜欢吃今天的西蓝花,给他吃就摇头,再给就哭了。
老师,吃饭是愉快的事儿,我不能逼着我的孩子吃他不喜欢的食物。
老师,今天他没吃莲藕,应该是感觉硬,我能用高压锅压烂了再给吗?
老师,我自己就不吃鸡心,餐单里的鸡心我可以用其他的食材代替吗?
是不是感觉“食材替代法”还挺有道理的,没有什么食物是不可代替的,各类营养素都可以通过药物补充。
但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观点,那么就被误导了。因为可以使用“食材替代法”的孩子,前提是他不挑食!
惊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原本是因为孩子挑食、偏食,不好好吃饭而去寻找办法,看到“食材替代法”感觉不错,却没想到这样做反而有可能加重孩子挑食的程度。
为什么?
因为首先要分清楚
什么是挑食,什么是个人的口味偏好
要分清是你做的太差孩子吃不了,还是孩子自己基因里带的生来就不喜欢吃。
个人口味的喜好当然需要尊重,但是孩子挑食的行为还是要尽量纠正。
从我们的工作经验来说,年龄越小的孩子,个人口味还没有完全定型,当然,哪怕是成年后,我们的口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年龄越小的孩子,挑食行为越容易纠正,改善挑食、偏食问题的难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大。
有不少的论据是如果孩子不喜欢吃某一种食物,不会逼迫他吃,可以用类似的代替。如果孩子没有挑食行为,只是口味偏好的问题,比如很多人说自己不吃葱姜蒜,不吃羊肉,不吃鱼,不吃某一种具体的食材,这种情况当然影响不大,不吃羊肉,至少还能吃猪肉、鸡肉、牛肉,不吃鱼,还可以吃虾、贝类、蟹。
但是如果孩子有挑食行为,他不仅是不吃羊肉,任何肉类都不吃,或者只吃红烧口味重的,或者必须吃炖的酥烂的肉,那就需要纠正了。再比如如果孩子不仅不吃油麦菜和芹菜,没什么气味的白菜也不吃,上海青、小白菜、菜心等等绿叶菜统统不吃,那肯定也是需要纠正的。
如果有人认为孩子 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没必要吃(防杠提醒:注意加粗部分),要么他不带孩子,要么他不用给孩子做饭。但凡带过孩子每天给孩子做饭的家长,都能理解,如果放任孩子随着自己的喜好去吃东西,只会把自己逼得在“吃什么,怎么做”这条路上越走越窄,最后孩子爱吃的也会吃烦,吃腻,曾经不爱吃的,依旧不爱吃,最后的最后就是没什么是孩子能吃的。
从我们十多年经验来看,真正是基因里带出来的,天生就排斥某种食物的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还是因为家长错误的喂养行为造成孩子吞咽-咀嚼过渡差,喜欢重口味食物,喜欢甜味食物等等导致的对一类食物排斥。
而家长主动意识到是自己的喂养行为出现了偏差,比较困难。因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专业的指导,很难发现是家长自己多年形成的饮食习惯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
想让孩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习“吃的艺术”。如何搭配更加营养,怎么烹饪能让食材的美味得到最大的激发,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想吃健康营养的食物。
我们不是生来就会吃的,我们生来就会吃的食物只有奶,除此以外的所有食物都是经过学习后才去吃的。小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就是让他了解和学习哪些食物是好的,安全的,美味的。
国外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两名科学家在2010年提出,儿时的口味偏好为寻找肥胖症病因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发现了一种“自我促进机制”:食品公司生产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孩子们于是就学习喜欢这种食物,反过来食品公司又会因此发明更多这类“会导致不良饮食习惯”的食物。所以我们工作中一直在教家长如何调整孩子的作息,学会合理安排孩子的正餐和加餐时间,以及哪些零食是健康的有益的,哪些零食是不建议给孩子吃的,以及提醒家长学会制定自己的“零食时间”和“零食原则”,帮助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今天分享一点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流行于家长间的喂养观点的内容,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启发。
如果你正在为宝宝吞咽多、不咀嚼、含饭、不吃鱼虾贝类、奶量大、吃主食不吃菜,只吃菜不吃主食或者宝宝挑食、偏食、作息乱等等问题,可以选择参与我们的一对一喂养指导服务,现在还可以选择作为我们的案例免费享受服务哟!
—我们的品牌微课—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课程)

用现在守护现在
用未来遇见未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宛爸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