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
说到“春捂秋冻”,这是耳熟能详的俗语了,其实它还有后半句——“不生杂病”。
所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实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意思是提醒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有好处。
话虽这么说,但是我想,对于南方,比如广东、海南的人们来说,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并没有北方这么明显,谈春捂秋冻肯定就是脱离实际了。
所以春捂秋冻这个事儿,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环境温度。
先说说春天——温差!
春天之前要说说冬天,冬天要经历4-6个月的冰冻期。这个除去地域之外,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出现零度上下的温差波动,少数地区会有持续零下的温度。这就造就了温差的变化!
比如东北的干冷
比如四川的湿寒
那么因为冬天日照减少以后,降雪降雨增加,土地就会吸收足够的水分储备。在开春以后日照时间增加土地中的水分开始大量蒸腾就会释放出大量的水气在空气中,给予植物萌发新芽的过程。土地中水分蒸腾也就带走了大量空气中的热量。看着阳光普照,却感受不到温暖感觉,这就是春天的温差特点。
再说说春天——捂!
捂就是多穿么?不是!捂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告知不要早早减少衣物,中午20度,早晚10度,如果都按照中午穿衣必然就会早晚凉受寒。所以,穿衣不减少以后人感觉就会很热很捂。捂是让在春天不要早早减少衣服,不是多多穿衣服。
宝宝怎么春捂呢?
把身体分为三部分来看
头部(头、颈)
躯干(腰、腹)
四肢(手、臂、腿、脚)
先说捂头部(头、颈)
春风吹~~~吹啊吹,头部对温差感受最直接!那么要保证帽子和围巾不要早早减少,这样保证了宝宝在春天增加户外运动时候,在保证温差变化的时候。头颈出汗不会快速挥发,从而不会因为带走热量后身体温差感增加。在传统医学里也有称谓邪风入体,外感风寒等等,西方医学中的理解是大量散热以后快速降温会引发颈动脉和脑血管痉挛收缩。
不好理解是不?出去跑1000米到满头大汗,脑袋扎冰水中。。。就这个感觉
再说说捂躯干(腰、腹)
弯腰漏肚子在宝宝身上常见的状态,甚至有一些宝宝会因为大运动出现衣裤脱离开,还有一些宝宝有翻衣服露肚子的情况发生。腹主要是考量肠道受凉温差刺激,腰主要是考量肾脏受凉温差刺激。
拓展阅读
—我们的品牌微课—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