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亲子阅读推广人维尼妈妈
电台主播维尼爸爸联袂奉献
食育 | 养育 | 童书 | 故事 | 微课 | 好物
第225个故事 播讲:维尼妈妈
我想变成妈妈的手机
作者:(日)信实
荀颖 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适合:3-6岁
给孩子的故事,给父母的文章
文 | 维尼妈妈
阅读需 5分钟
前几日在青岛发生了一件特别让人心痛的事,想必妈妈们都有所耳闻:
北京的一位母亲带着双胞胎的女儿到青岛海边度假,两个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岸上玩沙子,母亲在一旁晒太阳。
低头发个朋友圈的功夫,孩子就不见了。
最初以为孩子是被陌生人带离了海滩的妈妈在人群中奋力寻找,我的朋友圈也刷爆了那则寻人启事。
最终,两个孩子……的遗体被找到了。
没有被陌生人带走,只是在妈妈低头看手机的短短几分钟里,两个小姑娘遭遇了可怕的离岸流。
离岸流示意图
离岸流,是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它以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海岸的方向向外海流去。其宽度一般不超过10米。
这束水流虽然不长,但速度很快,流速可高达每秒2米以上,每股的持续时间为两三分钟甚至更长。
离岸流往往暗藏在波光旖旎的海面下,会在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
我能感受到这位双胞胎妈妈的悲痛欲绝,丧女之痛,最为痛彻心扉。
这类意外发生,不要指责,只要反思。
不能怪罪一位母亲没有尽到看护职责,强大的离岸流一旦碰见就会在眨眼间的功夫将人拽进海里。
这就更警示各位正在用手机看这篇文章的妈妈: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多看孩子,远离手机!
任何因为我们看手机溜号而导致的疏忽,都是无法挽回和弥补。
因为低头看手机而导致孩子受伤甚至殒命的事件,每隔一阵就会发生一件。
可能有的妈妈认为这是低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在不能重来的生命面前,我们输不起!
2017年1月,西安的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当地某游泳中心儿童戏水池内玩耍,但没多久,就发现4岁的儿子不见了踪影,经过大家一个多小时的找寻,最终发现孩子已经意外溺亡。
更让人扼腕的是,整个过程,这位妈妈离儿子仅三四米远,但她却因为低头玩手机完全没发现……
2018年1月,一个年仅2岁的宝宝自己在家里跑着玩,跑进了厨房。因站立不稳,整个身体掉进了冒着蒸汽滚烫的开水锅中!
与此同时孩子的父母正在房间里,各自低头玩手机…
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才把他们从手机世界中拉出来。
2016年,在湖南岳阳天伦城步行街旁,一名2岁女孩独自在前面走,她的家人紧紧盯着手机,丝毫没有顾及到孩子。
孩子跑到一辆黑色轿车前,轿车司机启动时未观察到车前的孩子,直接碾压过去,女孩当场身亡。
……
我经常报以惶恐之心,凝视睡梦中的维尼,生怕有一日突然就失去。
每次带她出门,小手紧紧地攥在手里,背后过来一辆车,都要带她躲得远远。
唯独手机,是我最大却也无法摆脱的瘾。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24小时手机不离手,正陪维尼玩着,可能手机里的讯息就是需要我马上回复的。
每当看到我拿起手机,3岁半的维尼就会流露出一种非常可怜、非常无奈、有非常嫌弃的神情:妈妈,你又看手机!那个又字,说得很重,很夸张。
她仿佛再问我:你口口声声说爱我,可是为什么我总觉得你更爱手机?
每每此刻,我都无比羞愧地放下手机,告诉她妈妈在回复一位需要帮助的妈妈的留言,或者告诉她妈妈想看看手机里你的照片。
维尼不解:我就在你眼前啊,为什么要看手机里的照片?
是啊,孩子就在眼前,不在朋友圈!
网上热传一篇小学生作文,名为《爸爸看手机》:
文中,孩子心酸又无奈地写道:“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
寥寥数语,却说出了孩子心底的悲伤:
沉迷手机里的父母,最伤孩子的心……
固然,人活在世上,需要与他人之间建立联接,也才是人活着的意义。
但是,我们在于陌生人在网络上打招呼、刷王者、追热点、侃八卦的时候,是否有想过,真正需要与我们建立联接的人是谁?
不是拥有一个花哨网名的虚拟人士,而是我们的孩子!
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们的天。
长期盯着手机的父母,夫妻关系疏离,亲子关系冷淡。
有的妈妈觉得,我离不开手机,但是为了保证亲子关系不疏远,于是也让孩子加入了手机低头族的阵营。
一家三口,人手一部手机(PAD),互不打扰,也从此互无交流。
所以,不要抱怨孩子大了,手机网瘾戒不掉,不要抱怨手机、网络太充满诱惑。
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家长,如何养育出能够在手机和正常生活中协调得当,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
维尼妈妈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张漫画,画中的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够变成父母的手机,这样,他们会像爱手机,关注手机一样爱他。
这让我分分钟想到了这本书——《我想变成妈妈的手机》,来自一个孩子内心无力的呐喊。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出了一件新作品的时候,妈妈却在看电视,看手机,照顾小宝宝,无论孩子怎么喊她,妈妈都永远一副“听不见”的状态。
在这个故事中,小男孩贯太郎一直在愤怒、哭泣。
当他试图用各种方式吸引妈妈的注意,而妈妈的确回馈短时间的关注时,孩子都会偷偷地掉下眼泪来。
这眼泪中,有委屈、伤心和失望,
当孩子在被老师问及长大想做什么的时候,他说想变成妈妈的手机:
妈妈总是玩手机的话,我就想变成手机。
妈妈总是看电视的话,我就想变成电视。
妈妈总是照看小宝宝的话,我就想变成小宝宝。
其实,我就是想让妈妈多看看我!
我知道妈妈每天都要打扫屋子,做饭,很辛苦,
所以我不会跟妈妈说我很孤单,也尽量不打扰妈妈。
但是妈妈总是玩手机、不理我,
我就会觉得‘就算没有我,妈妈也不在意’。
我开始讨厌原本最喜欢的妈妈,
我也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我要是变成妈妈的手机就好了。
绘本中的这段文字,已经能够表达每个孩子的心声了。
但是,手机互联网时代,要每个父母完全脱离手机,也是不现实的事。
所以,不妨和孩子进行一个约定:
每天妈妈会在什么时间看手机,
看多久手机,
陪宝宝的时间是多久,
陪伴的时候不允许看手机……
这项约定不仅仅可以约束父母自身,更能让孩子习得自控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维尼小朋友说得没错,孩子在你眼前,不在朋友圈……
–END–
维尼妈妈:前媒体记者,专栏作者,亲子阅读推广人,家庭教育指导师。
专注儿童发展心理及精神分析,育儿同时疗育自身
各位妈妈,不知道读完今天的文章,您有什么感触?
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您是怎么平衡手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快给我们留言吧。
截至8月15日晚7时,我们会筛选出留言质量高的3位妈妈(获赞数量作为参考),每人赠送一本《我想变成妈妈的手机》。
–我们的品牌微课正在招生–
–往期–
用现在守护现在
用未来遇见未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宛爸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