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k1MjA4Nw==&mid=2247495318&idx=1&sn=57dcc9e9f4aef7fb5c72c964d7647972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师工作量大是普遍的现象,许多园长也体恤老师的辛苦,愿意帮助老师减负。然而,有一些“负”却减错了地方,不仅误导了幼师的专业精进,更给幼儿的早期学习与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为每个孩子购买一套与美术、科学等领域配套的材料包,是许多幼儿园减少教师备课量的方法。当老师无暇思考教学设计时,翻开配套书籍,将纸张、画笔等材料分发给幼儿,便可以得到一节安安静静的美术课堂。
然而,这样的做法与倡导想象与创造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尤其是在托小班年龄段,尚处于大动作涂鸦期的孩子们却需要遵照材料包里的填色书,将糖葫芦画得红彤彤、满满当当的,笔触也要求不能超出填色书上印刷好的轮廓。许多老师将此作为训练幼儿精细绘画技巧的手段。
即便是进行所谓的创意绘画和美工,孩子的想象也被束缚在刻板的简笔画轮廓之中,错失了对多元世界的敏锐观察。长此以往,孩子眼里的杯子都是上宽下窄的,蝴蝶的翅膀边缘都是圆钝的,彩虹必须架在两片云朵之上,蛋糕都是宝塔形的……
早在1960年,Victor Lovenfield所做的研究就让我们看到儿童的观察力、创造力是如何被填色书毁掉的。
没接触填色书时孩子画的鸟
接着,研究者提供给孩子填色书的式样,画出来的小鸟就像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似的。
填色书上的鸟
可以看出,当孩子接触填色书之后,他的绘画失去了原有的敏锐度和创造性。
Victor Lovenfield的研究得出结论:孩子一旦习惯于填色书,就很难享受自由地创作,填色书所带来的依赖是毁灭性的。实验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儿童,一旦接触到填色书,就失去了创造力和表达的独立性,变得僵化和依赖。
PPT是年轻教师格外青睐的教学材料,简单的制作加上一些动画和声音特效,足以将孩子涣散的注意力拉回来。无需制作手工教具着实让人大松了一口气,更何况网络上还有大把的PPT资源包可供下载。
然而当孩子的目光牢牢盯在电视屏幕上时,他们还看得见老师眼中的神采吗?这样的教学有多少触及心灵、深度交流的成分存在?
一位实习老师曾描述过一个教学故事。在一次例行的晨间谈话中,有孩子分享了一个新鲜的发现。在早晨来园的路上,他发现工人叔叔们在给大树“穿衣服”,一问才知道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树木在寒冷的冬天被冻伤。这次分享给了老师教学的灵感——开展一次《给大树穿衣服》的绘画活动。
老师想要尽可能给孩子们展示各种各样的树木品种和形态,便在网上搜罗图片制作成了PPT。不巧的是,活动当天电视机出现了故障,PPT无法正常播放。正当老师焦灼的时候,一个孩子指着落地窗外,说:“外面有很多的树,我们看看外面的树吧。”
于是大家一起扒在落地窗前,“如饥似渴”地欣赏着大自然里真正的树。即便是在寒冬,树木们也活得有声有色:常绿树依旧郁郁葱葱,焕发着生命力;叶子掉光的树也舒展着曼妙的枝条,呈现出别样的美感;眼尖的孩子还发现了PPT里不会出现的鸟巢。这些元素给了孩子们丰富的绘画灵感。
这时,老师才恍然大悟——明明外面的世界就很精彩呀,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做PPT呢?我们在习惯性地依赖PPT的同时,是不是忽视了体验生活、观察大自然、感受真实的世界呢?
多媒体一体机是比材料包、PPT更加危险的教学材料,它足以将人类教师“踢出”教学现场,成为操纵孩子心智的“电子老师”。
高饱和度的刺眼画面、机械尖锐的声音、模板化的教材组成了一套幼儿园里常见的多媒体系统。
老师只需要点几下屏幕,“电子老师”便唱起了儿歌,孩子们跟着摇头晃脑地唱起来。再切换一下画面,“电子老师”又放起了故事动画片,孩子们便死死盯住动画片里跳动的小动物,模样有些像科幻电影里大脑被入侵的“技术异化人”。不知道是人在奴役机器,还是人被机器奴役呢?
更令人无奈的是,有的幼儿园甚至将多媒体系统视为财力资源雄厚的象征,似乎不配备点高科技,教育就无法迈向现代化。不曾想滥用多媒体系统的教学现场已经让教案、《指南》、以儿童为中心的口号都成了一纸空谈。
“减负”乱象还可能来源于教育的本末倒置。当老师深陷于无穷无尽的编纂资料、打造环境、举办大型活动等任务中,失去了对教学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时,带孩子就成了“顺便”的事,重要程度排在后面,所以“麻烦”要能省则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本末倒置呢?因为资料和环境是做给外面的人看的,所以要尽善尽美;而教育教学常常是关起门来做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果领导的眼里只有面子工程,不在乎真实的教育质量,诸如滥用材料包、PPT和多媒体系统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压榨不停止,敷衍了事的教学就不会停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克服压力困境的勇气和能力。
也希望处于无知无觉状态的老师能有所醒悟,开始反思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珍贵童年和自己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