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越是少的管教,孩子越自律自强呢?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在撒手不管的时候误打误撞了一些育儿的正道,我们得以有着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极其快乐的童年。而现在的父母或父母的父母,是不是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匮乏而给予孩子太多的不当的关爱甚至是干涉,造成很多育儿方面的偏差?
比如有的孩子看上去很乖,但实际上很被动,没有兴趣做事情;有的孩子看上去很冲,但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不自信。
育儿是科学的,简单的现象往往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外,英文环境中很少听到类似“你看看人家谁谁做得多好”,代替的是“我喜欢##看着我的样子”“我喜欢##认真听讲的样子”。而我们的教室中已经司空见惯“谁坐得好我给谁粘贴”“谁喝得最快给谁奖励”“要是不听着就没有小红花啦”……
为什么老师、家长会脱口而出那些否定性的或命令性的语言呢。归根结底是“认为儿童不会主动地去做事,需要强迫或者鼓励儿童去学习,有时候也会惩罚或者用物质进行刺激,从而促使儿童好好学习。以竞争来激发学习兴趣也是他们的手段。”
那么过度夸张的奖励、或物质奖励或惩罚,带来的实际情况是什么?
蒙台梭利博士在百年前的儿童之家,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就发现,奖赏或惩罚儿童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此处省去若干实验数据和例子)。她认为,如果孩子必须受到处罚或者奖励才会停止偏差行为,那么孩子听话是因为怕被打或被骂,而不是自我控制的举止,这样长期下来,会养成孩子造成无赏不动,不打不听的坏习惯。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做事会害怕,更谈不上创造与创新。也就是在蒙氏理论中,一条重要主张,即不主张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或惩罚。
做为站在孩子、父母以外的第三方—老师,如果你认真观察孩子,你会看到孩子为了得到奖励的做事的敷衍了事、你会感受到孩子在真实的世界和不切实际的夸赞间的巨大反差和失落、你也会看到小小年纪体会到的对虚假不真实的平淡与麻木。
再大一些,到了青年时代,一旦没有爸妈老师的监督,没有了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这些缺乏自控能力、无法自己做出决定,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很多孩子,或是学习出了问题,或是生活迷失了方向。
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正向发展,爱做事有坚持,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些引导,那么对于老师来说,怎样平衡奖赏与赞美呢?
首先,给予孩子真实、平静的评价。比如,孩子今天饭吃的不错,不用说,“你是最棒的”,因为事实是没有人是最棒的,可以这样鼓励,“我喜欢你今天把蔬菜都吃了,这样就不会生病了”“我喜欢你喝水喝得多,这样就不会上火了”
其次给予具体内容的评价而不是敷衍的“你真棒”。有的孩子画完画会拿给你“看我画的”,老师尽量不要评价,“你好厉害噢”而是蹲下来跟孩子一起探讨,“我喜欢你用蓝色绿色画的画”,孩子就会讲述他眼中的这些是什么。
再有,鼓励孩子分享她的想法,和她一起做工作。孩子会把粉红塔和棕色梯联合操作,然后兴奋地说“看我搭了什么”老师这时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想法,引导他搭东西要从大到小从高到低的秩序。这一点,如同我们经常说的,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精神上的满足。
在教室中老师要十分小心给予孩子鼓励的强度和频度,在力度过大的时候,即使只是善意的鼓励,有时也会变成对孩子的动机的干扰,也就会造成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