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悦稚教育 –
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我们有五大区域,分别是日常生活区,感官区,语言区,数学区和文化区。
孩子们在3岁左右进班后,就可以同时开展日常生活、感官和语言的工作,但是数学区要4岁左右的时候才会给到孩子。这是因为数学的基本能力并不是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反之,这些基本能力要通过完备环境来预备。
日常生活如何间接预备孩子呢?
独立
首先,做日常生活工作会更独立,因为动作发展起来了。孩子可以独立打开、卷起一张地垫;可以独立平稳地拿取教具柜上的教具;两只小手可以配合默契地完成精细动作要求高的工作,比如剪纸、系蝴蝶结等。
专注
孩子在做日常生活工作的过程当中,因为都得要用手,所以都会产生真实的结果,因此专注成为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你会看到孩子开始专注起来,专注的时候多余的动作会减少,眼睛和手都在工作上,如入无人之境,旁边即使有一点噪音他都不会特别在意,他一直沉浸在他想做的事里。当他完成后会平静地把工作放回原处,脸上有一种内啡肽式的满足和快乐。
对于孩子而言,这个过程因为在动手,慢慢的专注呈现了之后,就形成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专注是我们给不了的,专注必须要靠使用身体来获得,因此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家里,我们提供给孩子所有参与到日常生活的机会,都是帮助其发展专注的机会。
意志力
我们刚刚都提到了日常生活工作都会用到手,因此动作控制就会有非常明显的一个结果,那动作控制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动作控制的背后代表的是他日后有可能会发展出意志力。如果我们好好地支持他,孩子终究会发展出意志力来。
要解决问题,一定要有专注力和意志力。使用剪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或许你会觉得这只是很简单的一件小事,但这种动作控制可以间接地支持孩子发展出意志力。
秩序
再者就是秩序,我们不断地强调秩序的重要性。秩序有好几个不同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教具摆放是有秩序的,它是一整组的概念;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程序,动作的程序也是一个秩序,它属于逻辑概念的范畴,对于孩子以后理解数学的逻辑概念会非常有帮助。
比如“擦皮鞋”这个工作,按工作的先后步骤,我们会先把工作垫放到桌子中央,然后按顺序拿出硬毛除尘刷,软毛除尘刷,鞋油,上油软毛刷,抛光布,抛光刷,报纸(放鞋子)。完成除尘、上油、抛光等一系列程序后,要把这些东西都收起来,把鞋子放回原处,报纸送到回收处。同样的,还有其它程序复杂性的工作,比如:擦拭抛光类的、洗手、洗桌子、洗餐具,洗布等。
孩子通过一个个程序性的工作会了解里面的逻辑概念,而这个逻辑概念不是要拿来教的,而是从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情体会出来的。儿童通过外在秩序构建内在秩序,在吸收性心智的下,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有秩序,动作是否有逻辑,对其数学心智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我们要给孩子能够参与到日常生活和家务活动中的适当的自由。
精准和自信
孩子做日常生活工作都会越做越精准。当他越来越精准的时候,他的成就感是不同的,专注的层次是不同的,意志力也会不同,而且他会更有自信。
容积和几何
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我们有五大区域,分别是日常生活区,感官区,语言区,数学区和文化区。
孩子们在3岁左右进班后,就可以同时开展日常生活、感官和语言的工作,但是数学区要4岁左右的时候才会给到孩子。这是因为数学的基本能力并不是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反之,这些基本能力要通过完备环境来预备。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所使用的瓶瓶罐罐、测量工具等等都包含有容积和几何的概念。锅碗瓢盆每一个都是容积,当孩子被我们信任的时候, 我们会看到他会非常乐意拿着量杯量面粉,量水,揉面团,再搓成一个长条,数数今天班里有几个小朋友,要包几个糖包,再切成几个面剂子,擀开,包好。
??上图为casa3班的小朋友在磨豆腐
在家庭生活当中,有哪一些日常生活活动可以跟数学产生关联?做饭这一类的东西当然最多了。洗米、洗菜、洗水果、烘焙等,这些虽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但这些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专注、动作控制、秩序、精准以及容积跟几何的概念。
其次,就是数跟量之间的结合。
取水倒水的工作里有物理学,有数学,当他拿着这个空水壶去装水的时候,首先他视觉上看到这个水壶接满了水,再者他拿起来的时候会感受到水壶和水的重量。走路的时候,他要控制他的肌肉控制身体的动作,水才不会洒出来。当他抵达的时候,要把水倒到水盆里,这时候又是手眼协调的动作控制。他完成的数学是什么呢?他完成的数学就是一个集合的概念,他可能来来回回走了三趟,拿了三次水终于拿到他所需要的量。
还有一个是错误控制的间接预备,在生活当中,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有机会,我们一定让孩子能够自己修正他的错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这么重要了。日常生活工作,不只是能够让他的手有这样那样的能力,孩子能够觉知到自己的动作会产生结果,于是他的大脑和手配合产生的专注力和意志力让他可以修正这个结果,直到越来越精准,达到完美。
其实在蒙特梭利环境当中,我们都非常强调日常生活多么的重要,因为日常生活不做,孩子的手没有预备好,眼睛没预备好,程序没有预备好,大脑秩序都不存在。
不要急着教数学,因为孩子他如果有那个能力自然而然就会获得。在家里不需要教数学,在蒙特梭利学校我们也不是教数学,在蒙特梭利学校我们提供的是探索数学的机会。
通过感官来间接预备数学
我们知道人类是感官学习的动物,尤其是六岁之前的人类。我们所有的感官教具只要有可能,它就会在数学上完全的精准。大家可能都听过一个教具叫粉红塔,你会看到这个粉红塔有10个立方体,因此它就是以10为单位的。在蒙特梭利的教室里,有好几种教具都是以10为单位的:棕色梯,红棒以及带圆柱体底座。
除了这几组教具之外呢,如果你把这些教具拿来测量的话,粉红塔最大的一块是10×10×10cm,最小的一个是1×1×1cm,因为每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各有1cm的等差,因此孩子可以用手去感受到精准的大和小,这是大,这是小。红棒最短的一根是10cm,每一根都是以10cm为等差,最长的一根就是100 cm,也就是1米。孩子可以在拿取的过程中,在描摹长度的过程中形成肌肉记忆,以至于他们可以近乎精准的徒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
使用感官教具的方法只有三种,分别是配对,分类,排序。
配对和分类
配对是在很多个当中,只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
分类是在很多个当中,有很多是一样的,它们被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
分类跟配对其实是同一个概念,究其本质都是找相同的。
在感官区,有很多配对的活动,比如色板盒1和2。色板盒1 是3原色(红、黄、蓝)的配对,色板盒2 是11种颜色的配对。这是相对简单的配对。
比如声音筒和音感钟等的配对活动,其中包含了排除的逻辑,这种逻辑相对更复杂:在两组样本中,我们按顺序试配,遇到不同的要先摆到一边,直到找到相同的。在开始下一组配对前,还需要将之前排除的再放回样本中。这种排除的逻辑其实是一种更高效的配对方法,它避免了重复试错,尽管是在一堆样本中检索,但却井然有序。
排序
排序是指同一个特质,但是有程度上的差异。比如说色板盒3中其中的红色系,7块色块都属红色,但有不同的深浅,于是我们可以按照从深到浅或者从浅到深的顺序建构一个序列。
配对、分类和排序的思维练习对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会有很大的裨益,可以说是受益无穷。
就拿拼图来讲,我们可以在开始之前通过观察全局图,将众多拼块按照某种线索分类,把有相同元素的放到一起,这样避免了大海捞针似的无序检索。分类后,再在某一类当中一一比对,将不合适的排除,直到找到合适的。
情绪也可以分类。我们有时候会经常出现某一种情绪,或是开心,或是难过、生气,但是静下来和自己聊聊天就会发现引起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的都是同一类的事情,这样分类之后,就可以更好的觉知自己,帮助自己走出不好的情绪。
就排序而言,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先排序,决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条不紊。
感官区域的语言什么时候给孩子?一定要在孩子非常有很多的感官经验之后再给。这时候抽象的语言在孩子的经验里有了对应的物品,当他获得这些,比如大小,长短,粗细,冷热等抽象的语言时,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就可以带着这些概念去生活,去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有感官游戏呢?蒙特梭利教室里的感官游戏我们叫做距离游戏,你要找一模一样的,可能教室的一角放一张地垫,另外一角再放一张地垫,把其中的一半放在一张地垫,另外一半放在另外一张地垫上,接着就可以去寻找相同的。距离游戏帮助孩子建立记忆,记忆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能力,而且它是一种感官抽象的能力,很多种感官活动对数学的预备也非常有帮助。
距离游戏也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意志力,比如教室里有音感钟的距离配对游戏,把其中一组棕色的音感钟放在教室的一角,孩子们通过敲击白色的钟,凭借记忆去寻找和它音高一样的钟,这其中他需要走一段路,如果中途被别的事情吸引或者打扰,就很有可能忘记那个音高,于是他就必须要返回再次敲击。儿童需要意志力和记忆力才可以完成有挑战的距离游戏。
玛利亚蒙特梭利说“人类用感官来探索世界,打开了通往知识的道路。感官的教具提供孩子一把钥匙,让他能够探索世界,就如同一盏明灯,让他在黑暗中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个世界,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这是玛利亚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里的一段话。
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所提供的感官探索的机会就是在为孩子打造一把一把的钥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提供给孩子的是模式,让他有区辩的能力,让他可以通过配对、分类、排序建立起感官区辨能力。所以当他来到未知的世界,因为他有好多把钥匙,于是他就可以去打开一个一个的知识大门,数学也是这样子的。
因此感官教具是系统的抽象具体化,或者说是基本的数学教具。感官教具跟数学教具之间的差异性在哪里呢?他们的差异性就在于一个是感官,可能是尺寸,可能是大小,也可能是形状,但是从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它就必须要有数字,必须要有一个量,因此我们刚刚提到粉红塔,他就是10×10×10cm~1×1×1cm,但是我们的串珠棚,有也有10×10×10cm~1×1×1cm,所以这个10×10×10cm看起来,并不是跟粉红塔一模一样的立方体,它是一个立方体,但是它是有1000颗珠子绑在一起的一个立方体,我们不叫他立方体,我们把它称之为10的立方,我们把它称之为1000,所以数学其实也是感官教具,只是它有量的区别。
数学的口语和符号
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间接的预备数学,数学其实就是一种语言,因为它是人类拿来沟通用的,它也是人类发明的,并不是一个自然的产物。
数学包含口语,也包含符号。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1235就是一个口语,或者2×10,这也是口语。
数学还包含了沟通的符号,数学沟通符号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些数字再加上一些运算的符号,在36环境我们只有使用到加减乘除,我们没有用到其他的运算符号。
如果没有具备口语,没有符号的能力要去做这些工作或者去理解数学,会比较困难。
结 语
这篇文章跟大家陈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数学不是拿来教的,而是当孩子预备了数学的学习能力,日后他遇到数学,用他的双手去探索这个教具的时候,他自然而然能够获得数学。
不要再像以前的我们让孩子背数学了,那就好像没有把种子放到对的地方,以后他长不出树干来,最后变成一个十字架,我们把孩子的数学生涯都给埋葬。虽然我知道我们大家都好着急,都希望孩子在未来可以在这个数学上有很多的成就,但还是那一句话,如果你要让孩子持续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不要叫他背数学,你要让他建立起能够探索数学的能力,能够配对,分类,排序,能够有秩序,能够解决问题,能够专注,能够有自信,能够有抽象的能力,这不是最重要的吗?
更多“数学启蒙”干货,请关注本周日
“孩子如何学习”名师系列讲座第3期
《数学启蒙路线图》
往期回顾
如何准备申请3-6岁主教课程?系列问答之一
如何准备申请3-6岁主教课程?系列问答之二
如何准备申请3-6岁主教课程?系列问答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