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北京启明双语幼儿园”关注我们
启迪心智 明悦性情
导
语
《父母必读》是一本以孕产、围产保健及0—6岁宝宝喂养、营养、护理、疾病预防、教育心理为主要内容的母婴科普杂志。1980年创刊,40多年来始终坚持“伴随孩子,伴随家庭,将健康、快乐、幸福,有良好道德品行和价值观的孩子带入成人社会”的理念。
近年来,启明各园教师多篇教育文章陆续荣登《父母必读》的家园共育版块,给广大父母朋友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育儿支持,今天小编继续给大家分享一篇启明国风园两位老师发表的文章。
《父母必读》2021-12 总第522期
文|杨森鑫 龚加伟 编辑|高婷
孩子天真无邪,但他在特定年龄段所说的话可能真假参半。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听到后都要多问几句,相互沟通,还原事情的真相,这才能知道孩子遇到了哪些问题,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 老师给我打针了 #
对于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所说的话,父母要通过有技巧地询问了解更多的细节后再做判断,否则很容易引发家园矛盾。
有一次,我临时去小班帮忙带班。第二天早上正在准备晨间接待时,接到了小班班级老师的电话———阳阳的父母反映,孩子昨天回家后说老师给他打针了。听到这儿,我一下就紧张起来,过了一会儿我反应过来,这事真和我有关系。但事实是昨天这位小朋友说自己不舒服,我就带他去保健室检查了,医生用体温计给他测量了体温,并没有打针。阳阳妈妈听完我的解释又反复询问了孩子,确定是这么回事才放下心来,这件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这样的事情在幼儿园小班、中班的孩子身上其实经常发生,因为孩于的一句话可能会引发家园矛盾。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1
父母先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关心的头等大事,当遇到孩子说老师给自己打针这样的情况时,父母的情绪可能会立刻爆发,希望第一时间找老师问清楚,这是应该的。但不可取的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斥责老师甚至园长,有时候直接到网上发帖,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最终会影响到孩子。所以,遇到被孩子说的一句话吓一跳的时候,父母先别激动,要保持冷静,马上和老师联系,积极、正向地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弄清楚事实。
2
问问孩子更多的细节
除了向老师了解情况以外,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进一步沟通,引导孩子表述更多的细节,从而了解事件发生的全过程。比如听到孩子说老师给他打针时,可以问问孩子:“这件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当时有什么人?老师用的什么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觉得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这样的询问,父母能获取更多的细节,可能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说:“她拿着针放到了我的胳膊下面,感觉有点凉,痒痒的。”这样一来,父母可能就不再那么担心了,也能避免误会。
3
信任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幼儿园是合作者,而不是对立者,所以要以信任、合作的态度和老师相处,遇到问题时,要对老师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和老师一起共同努力一定能妥善解决。另外,父母也要充分地理解老师,在幼儿园,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孩子,可能会存在工作不细致的情况,但请相信,每位老师都有一颗爱护孩子的初心。
4
避免使用引导性语言
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频繁发生,父母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引导性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提高孩子把想象和现实混淆的概率。比如父母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伤,回家后会直接问孩子:“今天你在幼儿园有没有受伤?”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会随口跟着说“有”或者“没有”。又比如有的父母喜欢问:“你不听话,老师会不会打你啊?”孩子或许会在某天回家后,突然说:“老师今天打我了。”所以,平时父母要避免这样引导性的提问,而是要多鼓励孩子,多询问他在幼儿园发生的美好的事情,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的美好记忆,使他更喜欢上幼儿园。
孩子是在说谎吗?
当确认孩子没有受到伤害后,父母紧接着的可能是另外的担心——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呢?
不是说谎,而是混淆了想象与现实
孩子的这种行为经常被误认为是说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可以说一些自己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了,但他的记忆是不准确的,有时候会把想象、记忆和现实混淆,所以会因为记忆不准确或者混淆了自己的想象而语出惊人,说出令人误会的话。所以,当老师带孩子去保健室检查时,孩子根据以前去医院看病或打疫苗的经验,认为医生就是给自己打针的人,于是可能就把自己对医生的固有记忆当成了这次老师带他去保健室检查的现实,回家告诉父母:“老师给我打针了”。
这种情况非常常见。比如孩子周末一直在家,周一到了幼儿园,却会和小朋友说自己去了游乐场玩;孩子喜欢小猪佩奇,就会觉得自己也是一只小猪;明明是在和小朋友玩互动游戏,却跑来告诉老师小朋友打他了;将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却坚持说那是自己的玩具;中午明明睡得很香甜,却和爸爸妈妈说自己根本没有午睡……
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
丰富的想象力是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很大的进步,父母要顺应孩子想象力发展的规律,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比如利用家里的玩具,和孩子一起续编童话故事或者玩假装游戏等。
当孩子因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而说谎时,不要批评孩子,可以用“哦”“是吗”“然后呢”这样引导式的词语,激发孩子继续说下去,让他自己去探索真实和想象之间的边界。
# 我吃过早餐了#
除了弄清楚孩子所说的话是否属实,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并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今天早上送园的时候,圆圆妈妈告诉我,孩子回家说昨天没有吃早饭,希望以后老师多注意他,尽量让他吃点东西。留下这句话后,圆圆妈妈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这是圆圆告诉妈妈的版本,但作为幼儿园老师,我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早上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后都去吃早餐了,但圆圆说他在家吃过了,老师叫了他几次,让他去吃早饭,圆圆就是不去,坚持说自己在家吃了。考虑到既不能强迫孩子吃早餐,也不能让孩子饿肚子,于是,我就改变策略,不再劝他吃饭,而是先拉着圆圆的手走到餐桌旁,对他说:“你先在这儿坐一会儿吧,等其他小朋友吃完饭再一起玩。”然后,我就去把饭菜准备好,放在桌子上,并走到其他孩子身边询问他们:“饭菜好吃吗?”他们都回答:“很香,我还要。”同时,我也顺便观察圆圆接下来的举动。圆圆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在大口吃饭,又看了一眼饭菜,没过2分钟,他就自己吃上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最后还空盘了。我笑着说:“圆圆,你还要添饭吗?”圆圆回答:“老师,我吃饱了。”
今天早上,圆圆进班后依旧不肯吃早饭,还用手比画着,“我在家吃了一个大面包。”经过昨天的事情,我第一时间跟圆圆妈妈联系,确认圆圆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圆圆妈妈说孩子在家并没有吃早餐,而且对圆圆说的话还有些不敢相信。于是我就又问了圆圆一次是否要吃早饭,并且录制了视频,圆圆对着镜头依旧是用手比画着,说自己吃了一个大面包。妈看完视频后,给我发了一个惊讶的表情。妈妈说:“圆圆周末早上在家吃的面包,今天早上没有吃东西,还得辛苦老师让孩子吃早饭。”
除了确认圆圆没有吃早餐的情况,我还向圆圆妈妈提供了一些建议:“您可以在送孩子入园时,和孩子一起看幼儿园展示窗里一日餐点的照片,并尝试和他这样说:‘幼儿园的早餐真好啊,我都想吃了,但是我又吃不到,这可怎么办呢?不过圆圆能吃到,要不你好好吃饭,回家后告诉妈妈饭菜是什么味道的,怎么样?’”第二天早上,圆圆妈妈照这个方法进行了尝试,果然,圆圆进班后就主动去吃饭了,而且还吃得很干净,还开心地说:“这个包子真好吃,回家后我要告诉妈妈。”圆圆吃完饭,我走过去抱了抱他,以示对他的鼓励。
在这个故事中,因为孩子的一句“我没有吃早饭”,差点引发家园矛盾,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孩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对于分不清的部分,只能根据自己“不想吃早饭”的意愿去说。
其实老师和妈妈最需要解决的,都是孩子不想吃早饭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展示了智慧且有效的办法,妈妈进行了配合,经过合作,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
改变策略,不再简单地询问孩子,而是让孩子直接看到丰盛的早餐,看到其他小朋友津津有味吃饭的场景,这些具体、直观的画面更能吸引孩子吃早饭。
让吃饭这件事变得有价值。第二天,圆圆吃早餐时是带着妈妈的期待和任务来的——回家后要与妈妈分享饭菜的味道。有了这样的价值感,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变强了。
1
END
1
虽然你们第一次做父母
虽然你们不一定是最完美的父母
但你们都是
肯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
愿意向更多有经验有学识的专家
学习更多更有效的养育方法
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
最优秀的父母
来吧!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孩子茁壮成长助力
”
优师教研集团2001年创立,现已有10所连锁园。目前,启明双语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已有3000多名,教职工700余人。
启明在20年的办园历程中,一直以奉献社会为己任,带着“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一思考出发,以“培养未来优秀公民”为目标,积极用有前瞻意识的教育引导孩子,在他们的心目中种下对人类对地球对未来的关注。我们真切地认为只有关注人类关注未来,才能更好的理解今日,才能使个人的成长轨道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才能明智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陷落在狭隘的纯个人的天井中。
尊重 思考 创新 成长
“Education is not filling of a pail
but lighting of a fire.”
幼儿教育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
而是引发孩子终生不离的学习兴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启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