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养蚕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件事情。自从一叶一叶的蚁蚕来到了班级里,孩子们总会天天去看看这些蚕宝宝长大了没有?桑叶吃了没有?看着蚕宝宝一天天的变化,孩子们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一幅画引发的争议
——有彩色蚕宝宝吗?
一次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像以往那样,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着他们观察到的蚕宝宝,不一会儿孩子们对于轩轩的画开始争论了起来。
蚕宝宝是白色的。
世界上没有彩色蚕宝宝的。
老师教我们做蚕宝宝的时候都是用的白色餐巾纸的!
还用过白色颜料点过蚕宝宝呢!
不过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彩色的蚕宝宝?
在他们争论不下的时候,小烨迫不及待地来到我面前,急切的问:“老师老师,有彩色的蚕宝宝吗?”
看似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蚕宝宝观察活动,其实蕴藏着许多的教育契机,基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蚕宝宝是只有白色的,没有彩色的。对于我这个知道有彩色蚕宝宝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培养孩子们对质疑能主动去探究、验证自己猜想的一种机会。对于孩子们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议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
寻求帮助
1
“科学妈妈”的一封”信”
那到底有没有彩色的蚕宝宝呢?孩子们决定回去问一问自己的家人。第二天,孩子们就讨论了起来,这时豆豆拿出了一张纸说:“你们看,这是我和妈妈一起画的信。”小烨好奇地问:“这封信能告诉我们答案?”豆豆自豪地说:“我妈妈她是科学老师,她什么都知道,当然能给我们答案!”听了豆豆的话,小朋友们顿时来了兴致。
这样一封特殊的“信”,我看到了“科学妈妈”的用心,同时我也相信孩子们能看懂这样一封特殊的信,因此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解密,慢慢的孩子们的信息一点一点出来了。
有蓝色和白色两种蚕宝宝。
电脑肯定是让我们上网查的意思。
那放大镜是什么意思呢?
放大镜是搜索的意思!电脑上就有这样的标记……
一个看似简单的询问家人的过程,可以看出孩子们把课程带回了家,家长也参与了其中,同时孩子们也学会了与家长有目的的沟通和交流。《指南》中也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交流交往的机会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大班幼儿对画面及符号已经比较敏感了,他们能够根据平时进行表征的经验运用到解密这封“信”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到学以致用。这比老师直接告诉或者豆豆直接转达更有意义。
2
上网寻找答案
“科学妈妈”的“信”中提到了上网搜索,那么用什么软件搜索?怎么搜索?孩子们的经验也在老师的支持下一点点显现了出来。
我知道我知道,可以找“度娘”帮忙。
“度娘”是谁?
哈哈,我妈妈说:“不知道就找‘度娘’,反正在电脑里会找到。”
原来网络的一些信息已经进入孩子的视野,显然他们的认知还是很粗浅的。因此我还是选择直接告知——“度娘”就是“百度”。既然孩子们提到了,那我们就顺势而为。于是我打开了百度搜索,“要在框框里打字……打好字点按钮……会有图片,有字。”他们的经验让我感到惊喜万分。按照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地百度经验,网页出现了很多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小朋友欢呼了起来:“太神奇了,原来真的有彩色的蚕宝宝!”
在这次的活动中,作为老师的我感受到了很大惊喜:一是孩子们已具备了一些网络意识;二是孩子们对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合他们年龄段认知的搜图方式,整个过程,孩子们是主动的、愿意表达的。而我能做的就是充分相信他们,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和支持者。
孩子们看到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后既兴奋又惊喜,三五成群又开启了新的问题:“彩色的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呢?”
蚕宝宝的变色实验
1
可以给蚕宝宝染色吗?
在看了彩色蚕宝宝的图片后,有小朋友产生了质疑:“图片上蚕宝宝的颜色好像是涂上去的”。一下子,“涂色”这个话题开启了,在一番颜料有毒、无毒的争论后,孩子们决定用可食用色素尝试下。但心中还是有些许的疑虑,以防万一,孩子们选择把可食用色素放在旁边,而不是直接在蚕宝宝身上涂色。食用色素放置一上午后发现:蚕宝宝的头上沾上了蓝色,轩轩兴奋的叫起来:“果然染上颜色了!”但是一旁的贝贝想了想说:“再等一等吧!”快放学的时候,孩子们又跑过去看看蚕宝宝有没有染到更多的颜色,还是没有图片上那种样子,轩轩有点失落的和我说:“老师,好像这样的方法是不能变成彩色蚕宝宝的!”
2
吃有色的水果可以变色吗?
在一次水果分享会上,小朋友吃了桑果后,嘴巴、手指上都被染上了黑紫色的果渍。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吃有色水果可以变色吗?就这样,喂食有色水果的实验开启了。但几次的观察后发现,水果上面没有咬过的痕迹,看来有色水果喂食也不可行。这时,又有孩子提出这样的疑问:“蚕宝宝爱吃桑叶,它会喜欢有颜色的叶子吗?”轩轩又一次燃起了大家的希望:“对,也许就是吃了有色的叶子才让蚕宝宝变色的!”
3
吃有色的树叶、花朵行不行?
于是孩子们再次出发,把在幼儿园找到的有色叶子和偶得的彩色花朵一起喂食给蚕宝宝吃,并进行了观察记录。在几次的观察中发现:蚕宝宝对我们找的有色花、叶子都不感兴趣,轩轩感叹道:“看来蚕宝宝还是最喜欢吃桑叶!”
3~6岁的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出自己的质疑,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保护幼儿的质疑品质,并提供适宜的支持,增强他们自主探索的信心。
这三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气馁,依然保持积极心态。我想这正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相信孩子长大以后,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生活态度才是孩子们一生受益的。
变色失败了,那么到底怎么办呢?这时候轩轩提议再次联系“科学妈妈”,问一问怎么样才能让蚕宝宝变色呢?孩子们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着我,为了支持他们继续探索的想法,我愿意继续跟随着孩子们,并为他们助力。
有科学的饲养方法吗?
这一次,小朋友们通过微信给豆豆妈妈留了个言:蚕宝宝到底是怎么变色的呢?这次我们获得了豆豆妈妈的一段语音。从豆豆妈妈那科普后,孩子们知道:彩色蚕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通过一种人工饲料,经过科学喂养就能变成彩色的蚕了。
购买彩色饲料
获得豆豆妈妈的解答后,孩子们又有了新的问题:“哪里能获得让蚕宝宝变色的人工饲料呢?”通过孩子们又一轮的生活经验大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从淘宝购买。这让我再一次被惊喜到,孩子们还知道这种智能的生活方式。
一起来淘宝
怎么通过淘宝来购买彩色饲料呢?
只要在上面打入“彩蚕饲料”就可以了!
我知道有一种不需要打字的方式!
不打字我们怎么搜索?
我妈妈经常拍个照片就能够出现她要的了,就是按框框里的那个照相机图标。
通过孩子们一步一步的指点,我们成功地购买到了彩蚕饲料。
从这次的淘宝经验中发现,孩子们对网络购物的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甚至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从“度娘”到淘宝,从文字搜索到图片搜索,他们的经验又一次让我震惊了。基于这样的经验,为我们今后开展幼儿活动又打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大门。
蚕宝宝变色啦!
1
彩色饲料应该怎么喂呢?
彩色饲料到了,孩子们好奇的看着这一盒盒不同颜色的饲料。
这像我吃过的一种果皮丹。
我也吃过,但蚕宝宝会不会直接吃呢?
这么硬,蚕宝宝又没尖尖的牙齿。
它也许喜欢饲料粉吧!
既然孩子们有这些不同的想法,那就按自己的意愿分组试一试。看一看、比一比蚕宝宝到底喜欢吃什么样的饲料。
第一次探索: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
通过这四组不同喂养方式的实验后,发现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的蚕宝宝都没有成功吃到饲料,而第四组的蚕宝宝在吃桑叶的同时把饲料也一起吃了。
孩子们看到蚕宝宝吃了“涂酱”的桑叶后很兴奋,于是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连续喂养了两天但蚕宝宝还是没有变色,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次孩子们提议问问商家:“为什么我们的蚕宝宝吃了彩色饲料后,还是没有变色?”
2
蚕宝宝变紫色的啦
我和孩子们带着问题在电脑上直接请教,商家热情的回复了我们,根据商家提供的信息,孩子们梳理了以下四个要素:①要挑选超过3~4厘米的蚕宝宝;②蚕宝宝的数量建议不要太多,3~4条为宜;③不同颜色的饲料不能混合喂养;④喂食“涂酱”叶子的数量,每次只要一片,保证吃完再放下一片。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喂养,第二天就会变色。听了商家的建议后,孩子们很兴奋,这次他们充满了信心。
第二次探索:孩子们先用尺测量,寻找超过3厘米的蚕宝宝,然后分别选取了3~4条,放在四个盒子里,最后在一片桑叶上“涂酱”并喂食给蚕宝宝吃,吃完再放下一片。
第二天,孩子们兴奋的发现:喂养紫色饲料的蚕宝宝变成紫色的了,原来通过这个饲料真的可以让蚕宝宝变色。其他的蚕宝宝在这样喂养的过程中间,虽然没有成功变成黄色、红色、蓝色,但是它们都很健康的成长着,最后也都成功结茧,孩子们为这一次的尝试而感到喜悦甚至很有成就感。
紫色蚕宝宝:
未变色成功的蚕宝宝:
彩色饲料买来后商家是带有说明的,但我并没有把商家饲养的方式直接告诉孩子们,而是让孩子们大胆的去猜想和实践,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去了解如何科学喂养能让蚕宝宝变色,虽然这一次只有紫色的蚕宝宝变色成功了,但是在探究的经历中孩子们的有益经验得到了拓展,如承受挫折、失败后的坚持、勇于探究等学习品质,相信这些都是让孩子一生受益的。
孩子的声音
这一次特殊的养蚕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引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索的需求:“我想看彩色蚕宝宝结出彩色茧子!”“有彩色丝我们是不是能做出彩色的衣服?”“我还想养出绿的、黄的、蓝色的蚕宝宝”“那会有彩虹色的蚕宝宝吗?” 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让我收获了更多的惊喜,也对今后的养蚕活动埋下了更多的伏笔。
教师的感悟
1.幼儿的兴趣是课程生发的起点
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是教育的有效起点,也是幼儿真正的学习动机,兴趣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探究学习。正如陈鹤琴先生说的:“教师在未定课程以前要随时随地地留意幼儿的行动、好尚与兴趣之发生、持久等状况。”我们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把握教育契机,追随儿童成长的脚步,不断为课程的生发而努力。
2. 资源的利用是课程推进的源泉
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家长资源、网络资源、幼儿的过程性资源等各种资源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被引入、被调动,成为了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 把这些资源真正的利用了起来,才能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3.教师的支持是课程持久的动力
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愿,不断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幼儿发现问题,集中关注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认知和学习,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及时记录和梳理,将活动引向更深层次。
策划|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微信编辑|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蔡昊音
供稿|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