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50平米的教室来说,面积不大,为了省却每次区域活动搬动桌椅的麻烦,孩子们的游戏区域一般分布在活动室的四周,活动室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各个功能区。这样一来每次活动时,活动室中间多出来的空地就成了孩子们闲散走动甚至是“打闹”的场所。于是我们将一些较大型的区域活动项目设置在了活动室的地面。有固定的,如:“走迷宫”,教师将迷宫图直接固定在地面上,迷宫图的材质应是不易磨损的,也可以在图片上做好封塑处理;也有可收放的,如:“我的停车场”,活动时孩子们将玩具柜的各类车辆进行有秩序的摆放和围搭,活动结束后材料撤出,不影响平时活动;地面区角的功能设置则更为多样,可以有益智类的,如图形排排队;也可有运动类的,如跳圈等。在活动区久坐的孩子似乎更愿意以这样“走到中间”的方式来参与游戏。
一直以来,老师们习惯做好主题墙,墙面大都发挥了展示功能。在狭小的空间里,稍加利用,教室的墙面不仅可以说话还可以活动起来,成为孩子游戏的玩伴。我们注意到墙面60厘米以下的部分利用率较低,而这样的高度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适宜的,因此我们利用孩子可接触到的墙面部分,设置了区角活动,如:益智类的“找一找”“配配对”;生活类的“扣纽扣”“编辫子”等等。在墙角铺设上几块地垫,放置几个靠枕,孩子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跪着、趴着和墙面玩耍,这时,他们的身心更为放松和愉悦。
一天之中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物件,那就是桌子了。孩子们除了在桌上吃饭、画画以外,桌子也可以变成小小的游戏角。小班的孩子玩桌面游戏时自行收放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小型的智力玩具弄不好就丢了这块少了那块。我们事先将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内容封塑好,固定放置在桌子上,同时为了更换内容方便,我们给每张桌子配上了软玻璃,孩子只要将自己近期喜欢的游戏内容压在软玻璃下就可以随时游戏了。如:小班玩“图形宝宝碰碰碰”游戏时,桌面上固定了不同的图形,孩子们随时可以玩匹配游戏。大班的孩子开始喜欢上了下棋,每次摆放棋谱比较费时,我们和孩子们商议:干脆将桌面做成自制的棋谱,既省去了收放的麻烦,孩子们还可以随时三两个人一同玩耍,减少了以前因为未能尽情游戏带来的不良情绪。
在布置有序的教室中,教师们用柜子、架子、纸箱等作为边界隔断规划教室空间。当大量的材料加入到活动中后,用来摆放实物的置物柜也在逐渐增多,它们似乎占据了原本就狭小的游戏空间。但是千万别把它们当成普通的摆设,大面积的储物柜的背面、侧面都可以是孩子们的游戏空间。在饮水区,孩子们将喝水记录做在的柜子背面;大班游戏区,柜子的侧面成了的天气预报站;小班的孩子随时都可以坐到柜子边“喂娃娃”;而那些体积较大的纸箱竖在教室里既起到了隔断遮挡的作用,更是孩子们涂鸦绘画的好材料。我们还可以选择通透的材料作为区域隔断,如:pvc水管,任意组合造型后立在教室中间,我们穿上彩纸条或者彩绳,孩子们可以进行编织等游戏。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