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陈卓老师
撰文:心乔老师
“上课不遵守纪律”、“总是丢三落四”、“学习没有主动性”、“做题马马虎虎”、“沉迷手机游戏”、“不爱阅读”……以上这些,是家长来找我咨询的问题中最高频的几个了。
我想家长们应该注意到了,没有一个孩子是只有单一问题的,通常都是几个问题叠加,只不过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是没有“逐个击破”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的。
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在不同的年龄段,凸显的主次还不太一样。
一般1-2年级的孩子,家长主要烦恼的是“不遵守纪律”、“丢三落四”,次要烦恼是“马虎”、“不爱阅读”……
3-4年级的孩子呢?家长的主要烦恼大多转变成“学习没有主动性”、“马虎”,次要烦恼则变成“手机游戏”、“不爱阅读”……
5-6年级及以上的孩子,家长主要烦恼的第一名,“手机游戏”是当之无愧;第二三名分别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和“马虎”,余下的几乎都是次要矛盾,不过“遵守纪律”这一点,则几乎退出了家长的烦恼圈。
“不遵守纪律”在高年级以后的孩子里,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是孩子长大了,懂得遵守纪律了吗?当然不是。这里有两点原因:一、几年下来,孩子毫无改进,和家长告状无数次也没用,老师索性放弃了。二、“上课捣乱”这种小儿科,对大孩子来说,已经毫无乐趣。他们大多会选择发呆、睡觉等“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
在解决孩子问题之前,咱们还是先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问题的主次矛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答案其实很简单:家长最搞不定的,就是主要矛盾。打骂能解决的,是次要矛盾。吼一顿就能解决的,暂时不是矛盾。
接下来我们就这些问题,来跟家长细细分析:
1.“不遵守课堂纪律”,这都是在学校发生的,家长就算是“文武双全”也管不到孩子在学校干的事儿。
2.“丢三落四”为什么后边基本不提了呢?因为家长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不了就天天跟在屁股后面善后,累是累了点,但是好歹还兜得住。
3.“学习没有主动性”、“马虎”和“不爱阅读”这三点在小学低年级不太明显,中高年级才开始凸显的原因是“一二年级内容简单,孩子又小,家长控制得了。但是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习内容加深,考试卷上又会刻意的给孩子挖坑,家长帮不上忙也就罢了,孩子还越大越难以控制了。”
4.“手机游戏”,这真是个全年龄段覆盖的问题。小时候不太突出的原因很简单:“爹妈不给手机就解决了。”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过是“饮鸩止渴”,爆发的日子只会后移,不会消失。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各种问题交替出现,就如同打地鼠一般——敲下去这个,弹出来那个呢?
这个原因,其实可以总结成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心思没放在学习上。”
哎,家长们,你们可别急着关掉本文。虽说我在这里也说“心思没放在学习上”这样的老话,但是我想传递给大家的观念却是新的。
“心思没放在学习上”三十年前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已经对学习态度不好的孩子,下这样的定义了。三十年后的今天,这句话还在用。说明这句话说的虽然没错,但是“病因”还是没找到。找不到“病因”如何“对症下药”?
大家有没有想过何谓“心思没放在学习上”?我们怎么做才能教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
是每天说:“好好学习”?还是每天问:“作业做了没?”“考试考了多少分?”……
这些是在教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并不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个“监工”在催促、检查和监督“工人把活干完、干好”而已。
想要教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首先家长自己就得知道“心思”是个什么东西?
家长请自己思考一下:“您何时会全身心扑在一件事情上?”
是不是当您意识到这件事对您非常重要的时候?比如,您当年上学的时候,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未必有自己孩子上学以后认识的深刻。这也是您如此焦虑孩子学习的重要原因。
推己及人,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状况百出,也是因为他们的没有我们如今的认知高度——他们意识不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自然不会对学习花心思。
我估计看到这里,很多家长会疑惑:“我天天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说,学习多么重要。没有学历,未来找不到工作、没饭吃……”打住!您仔细看看您说的话,您这是教孩子认识“学习重要性”还是给孩子制造对未来的恐慌?
还记得那么多因为一次考试分数不佳就跳楼的孩子吗?还记得那些因为题目听不懂,就觉得自己是废物的孩子吗?您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了吗?
当然,我以前这么说的时候,还有家长说:“得了吧!我家孩子脸皮厚的很,压根不觉得自己不好。谁自杀也轮不到他!”
瞧瞧这话说的——咱们养孩子,难道是以“不自杀”为成功标准吗?
什么叫“脸皮厚”?不就是在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对抗他人对自己的心理打击吗?
因为家长的错误认知,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所以扭转家长的认知,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一贯坚持的做法。
家长们请注意——世界是统一的,规律具有一致性。我的工作是教育家长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所用的方法是不断的启发大家思考“何谓正确”,只有大家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过的东西,才会成为大家的认知。——“食物不消化无法成为营养,知识不思考无法变成认知。”
那么家长的工作,是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是不是也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启发孩子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要为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你要什么,你要干什么。”
正确的教育,是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好好回忆一下母亲怀孕时、孩子出生时,这个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就是希望啊!孩子承载着我们的希望而来,也要心怀对未来的希望长大。
最近比较流行“元认知”这个概念。元认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很多人穷极一生依旧是浑浑噩噩,不知所求。一个对自己不了解的人,就如同一辆没有方向的汽车。
为了培养孩子的“元认知”,家长不妨先思考一下“自己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认知”。如果觉得自己看不清自己,那不妨问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点别人的看法,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能给您看待自己带来新的思考方向。
一不小心又写多了,今天先到这里。希望大家先认真思考一下本文中提出的这些问题。咱们下一篇文章再聊聊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这句话是我在上课结束的时候经常对学生说的,这是一项作业,现在我把这项作业留给“各位家长同学”,希望大家重视。
如果您又想教孩子,又不想学习思考——那我觉得您的孩子“想学好,又不想努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是无法教会别人的,对吧!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以便及时获取更新。您也可以把我的文章发送到朋友圈,或者推送给您的亲人朋友,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