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我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朗读:陈卓

“孩子不听话”应该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即便是我自己,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无奈的对话:

我:“我觉得你应该……”儿子:“我不!我就要……”

怎么样?这对话是不是很熟悉?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话的确是正确的,但是正确不代表就一定会被孩子接受。如果时间充裕,后果不严重,也许有的家长还能和孩子“斡旋一会儿”;但是时间紧,后果严重的,家长难免就会着急上火,粗暴处理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父母哪有什么坏心思呢?》说的就是“没有家长是奔着把孩子教坏去的”。大家都希望“母慈子孝”,可事实总是“鸡飞狗跳”;都希望孩子是个“知行合一”的智者,可现实中却是个“乱七八糟”的冲动少年。我见过的家长朋友们,无一例外的都感慨:“教育孩子实在太难了……”


“教孩子”是个天大的难题,但是“养孩子”却是最简单的事情。


大家是不是觉得很难理解我说的这句话?我这就给各位细细道来。大家觉得火箭的构造精密还是人体的构造精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人体——火箭毕竟是人造的,零件再多,结构再复杂,坏的再严重也可以修好,任何部件都可以替换,运行程序也可以随意修改,没有人的操控,它就是一堆废铁。而人体则完全不同,性别不由人、长相不由人、思想不由人……可以说“生老病死”样样都不由人。这大概就是生命体独特的魅力——TA的一切,都只属于TA自己,由不得任何人。


我们来理解一下“教”这个字。“教”本质上是“改变”,把错误改正确、把无知变有知。因此比起把孩子“教”的这么好,我更倾向于把孩子“养”的这么好。毕竟就算是罪犯的父母,也并非故意把孩子往犯罪道路上教的。对于非生命体,改变极其的简单:“只要下达一个指令,就OK了”;但对于生命体,改变的结果却并不取决于外力,而是TA的内驱力。也就是“教的结果,100%取决于受教者的接受程度,而非施教者的施教程度。”


非生命体的行动,完全按部就班的依赖指令,所以需要密密麻麻的代码,需要不断的升级对漏洞打补丁。比如手机,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各种APP甚至操作系统,隔三差五的就需要更新?我给大家说一个我买电动车的经历。一位知名品牌的女销售,巧舌如簧的跟我介绍她店里的最新款电动车,什么GPS、一键锁车、绑定APP后车辆信息一目了然……总之别的品牌没有的,她家都有。听完她的介绍,说不心动是假的。但是另一个品牌的销售,一句话就把我说服了:“电动车,说白了就是代步工具,核心就是电池和电机,这俩好就行了,别的噱头你也用不上。”他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功能越多,指令越复杂,越容易有BUG,后期的维护越麻烦。”


而生命体的成长则简单的多:比如一颗种子,土壤、阳光、水分三者具备,自己就会破土而出;哪怕是小动物,也只需要在年幼的时候给予一点点的哺育,后面就能够独立生存。“揠苗助长”的结果是禾苗死绝,“转胎丸”会导致孩子两性畸形……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就是告诉人们——生命的法则,半点不由人。


家长痛苦的根源,就是太执着于:“教孩子”。我在组织线下论坛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低龄孩子的家长对于“教”孩子比较有把握。但是三年级以后的孩子家长,就开始对自己能否“教”好孩子,充满了怀疑;因为10岁以上的孩子,有能力反抗家长的命令,甚至知道怎么做才能“拿捏”家长。而这一点,和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说的“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完全吻合。

我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回到我的标题“家长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家长的?”家长希望孩子听话,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对孩子有利还是对家长有利?这二者区别非常大。对孩子有利的事情,是大爱;对家长有利的事情,是私心。比如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好,这绝对是正确的,原本应该是“大爱”。可是如果是纯粹的“大爱”,家长就不应该因为孩子成绩不够好而火冒三丈。家长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生气的私心在哪里。


肯定有家长会说:“我哪有私心,我就是看孩子不好好学习,光想着玩,就生气。”嗯,这理由看起来非常的冠冕堂皇,但是却经不起推敲——在度假和上班之间,你会选哪个?人们会讨厌一件事情,一定是在这件事上受累甚至受挫了。孩子生来就是要学习的,学爬行、行走、说话、穿衣、吃饭……孩子生来也是爱学习的——每个孩子都曾经是“十万个为什么”。


我的文章是发在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上的,而我也并不以此为生,所以非常的自由,写文章完全是出于热爱。写一篇3千字左右的文章,往往需要断断续续的在电脑前码字、修改大半天的时间,如果不是因为兴趣,根本坚持不下来。


所以比起因为孩子“不爱学习”而吼孩子一顿,家长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的兴趣?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孩子真的无法对学习再产生兴趣,家长能否接受?能够为孩子思考这些,做这些的家长,才是真的“大爱”,因为他们是真心希望孩子好。而那些只想通过吼叫和打骂来强迫孩子好好学习的家长,不过是出于自己的私心:“不想付出,只想收获。”


当然,我也是个普通的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记忆力好,学啥都快的时候,怎么能不羡慕嫉妒呢?可是孩子的一切都遗传自家长,就算发生变异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父母可以决定生不生孩子,可孩子却不能决定要不要出生。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生命如此的奇妙,家长自然不能自私而又庸俗的对待。


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会听谁的话”?是谁脾气大听谁的,还是谁权威听谁的?结果应该不言而喻了。所以想要孩子听我们的话,就要做一个权威式的家长。但是权威≠知识渊博,父母就算是硕士博士,不会教育子女的依旧大有人在。青少年自杀情况统计结果中,教师子女占了近40%,而律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公务员家庭占到了30%多;这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子女“贡献了70%的自杀率”。

我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这些家长自己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他们比任何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习的初心都是正确的,会造成悲剧的根源是他们让孩子好好学习的角度,不是大爱,而是私心。


我和很多家长聊天都觉察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家长害怕孩子不如自己,不愿意孩子人生降级。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显然是家长的格局太小,我们的先辈牺牲生命不就是为了换来一个人人平等的新时代吗?收入也许有高低,但职业一定无贵贱。收入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灵活的大脑、勤劳的双手,而并非成绩的高低。只要不懒惰,肯定饿不死,在这个前提之下,幸福感和金钱的多少并不成正比。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一天被她的导师带到一家快餐店吃饭。导师非常自豪的跟她说:“这是我儿子开的快餐店,他做的饭特别好吃!我为他自豪。”这位留学生非常的吃惊,因为在她看来,一位高学历导师的孩子就算不是博士硕士,也不应该是个“厨子”。但是她在导师这里明白了——导师的孩子做厨师,并不是降级,而是“人各有志”。

我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权威式的家长,首先三观要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都正的家长,一定是有大格局的人。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的格局自然不用我说。我们对孩子的各种忧虑,是不是恰好印证了孔子的这句话?因为格局太小,所以我们目光短浅做不到“远虑”。


其次要有“大爱”。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好,就不能光把“为了孩子好”挂在嘴上,而是要真正的付之于行动。比如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TA的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一个方面。但是很多家长为了追逐那五分十分,宁可牺牲孩子大把的休闲时间,这显然只是私心而非大爱。


第三要有“自我”。这里的“自我”是相互的,父母和孩子都要有“自我”。作为家人,我们可以为彼此的成就而自豪,为彼此的失误而遗憾,为彼此的需要而帮忙;但不需要为彼此的人生而负责。就算是一家人,也是彼此独立,并没有被捆绑。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成功也好、幸福也罢,都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别人的嘴上。


具备以上三点的权威式家长,就会明白——家长并不是要孩子“听话”,而是要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那么吼叫和打骂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吗?显然不是。所以家长用错误的方式,又怎么能教会孩子何谓“正确”呢?


举个例子,如何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呢?我是这样和儿子说的:“你有很多的想法和创意,如果知识不够,恐怕就很难实现了呢。”还有就是不要总想着把孩子往家长设想的“正道”上领,因为想要人生大方向不出错,小的弯路其实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景点玩的时候,有人卖手工皂,一元一克,我儿子想买,我说:“你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吧!”于是他切了一块,一称:150克。我儿子脸色瞬间变了,他没想到这么贵。付完款,我一边往回走一边跟他说:“景点就这样,贼贵。”他:“那你还让我买?”我:“如果我把你拉走,你只会记得‘我妈不让我买’。现在呢,你就会记得‘景点的东西不能随便买’。花150元买个经验,不亏。以后妈妈说的话,你也应该会听进去了吧?”他:“对。”(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我前面写的文章《娃犯点错才能衬托出爹妈“睿智”啊!》)


对于尹建莉老师的名言:“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和“不管是最好的管”,很多家长都误读了。之所以会误读,也是因为格局太小。尹老师所说的“不管孩子,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而很多家长就把“放手”做成了“放纵”,还总是以“放纵的后果”来佐证“放手”是不对的。“放手”指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约束孩子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家长先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三观”,但是不强迫孩子非要按照家长的要求行动。不过大家要注意的是:三观的传递,并不是通过嘴巴说的;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向孩子传递着自己的三观。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总想着在教育孩子上“求绝招”,可是同样的招数在自家孩子身上的效果总是不如人意;因为父母在孩子眼里的权威性不同——药是好药,可惜不对症。因此“比起想方设法让孩子听话”,家长更应该思考如何成为孩子眼里的“权威”;这样一来,家长不必刻意做什么,孩子也自然的追随家长的步伐了。本文为原创内容,如转载请注明。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谢谢!


戳蓝字可直达部分往期文章——

我一点也不想做个好家长》、《父母哪有什么坏心思呢?》、《心疼那个“油盐不进”的孩子》、《闭上眼,才能做好家长》、《有玩耍才有童年,有童年才有未来》、《不完美的好妈妈》、《向李焕英同志学习!》、《我要做伯乐!》、《必须快乐的童年》、《我们为什么见不得孩子闲?》《家长可不是老师的传声筒,更不是帮工》、《娃犯点错才能衬托出爹妈“睿智”啊!热锅上的青春期(三)》《热锅上的青春期(二)》《热锅上的青春期(一)》《天哪!听说中考录取率只有不到50%?》《换个角度思考——课外班,报不报?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接收第一时间更新提醒,谢谢。

咨询微信

我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校合作育儿经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我要“怎么说、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听我的”?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