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长按文章最后的二维码或者点击上方“家校合作育儿经”关注我哟!
朗读:陈卓
最近这几天,全国各地陆续上演了一年一度的恐怖大片——《期末考试》。关于各家娃的复习,家长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平时就没少吹胡子瞪眼,这几天估计更是“炮火连天”。不过等成绩出来,肯定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我怎么想起来起这么个题目呢?因为上周末,我儿子几乎玩了两天,虽然他作业写完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态度可不行啊!怎么能不复习呢?”于是——吼了他一顿……
我都自我修炼了这么久了,当然可以很好的为自己的行为找个借口,比如:“虽然考多少分无所谓,但是态度这么不端正,怎么行呢?”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你可以考不好,但不能不好(hào)学!”
这个理论是不是看起来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完全经不起推敲——他现在才10岁,年幼无知,任我拿捏。我吼两句他就会如临大敌、胆战心惊。的确是坐在了书桌前,也的确是拿起了书本,开始复习。但是这样的日子能持续多久?很快,他就会发现——“就算妈妈把我逼坐在这里,我的大脑也依旧属于我自己,我可以天马行空的任意想象。”
家长们可能看明白了,我说的就是“开小差”。即使我们把孩子困在书桌前,也没办法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而且家长的怒吼,并不会让孩子变得专注,反而会分散孩子的精力——他们会拿出一部分精力来应付家长的脾气。而且家长这样的教育方法还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就是他们会认为:“原来我‘学了但不会写’比‘学会了但没写对’更容易得到父母的谅解啊!”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大把的孩子坐在书桌前“假努力”。
而且这段时间我经常复盘和反思我对儿子的养育行为,以及回顾和很多人聊天过程后得到一个结论:“人的认知水平其实非常不对等。”比如说孩子,我们经常误会孩子,除了潜在的不信任作祟以外;更大的原因其实是“认知水平不对等”导致的。
我们总觉得很多事情不是明摆着的吗?孩子怎么就明知故犯呢?这里的“明摆着”其实是在家长的认知里明摆着的,而并非孩子。今天儿子做作业,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以下哪个不是20世纪的产物?A因特网 B电视机 C微信 D飞机。”这题对我们来说真是太简单了,当然是微信。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不知道一点儿也不奇怪——这其中最晚诞生的微信,是2011年问世的,而我儿子,出生于2011年。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不知道电话机原来是有线的,不明白电视机居然有黑白的,更小点的孩子连煤气罐都没见过。这样的他们是笨吗?显然不是。“认知=认识+知道”,也就是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所以才会有“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个说法。
误会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自身的情绪状态。我发现单纯使用文字很容易引发误会。比如聊天的时候,你发了一大段,而对方只回个“哦”。其实这个字本身并没有包含什么情绪,也许对方当时有点忙,还没来得及细看;但是读它的人,如果心情不好……就很容易过度解读,就会认为受到了敷衍甚至冒犯。
不论事情对错、家长本意如何,只要家长开始冲孩子发脾气,孩子往往是不可能get到家长的意图的。所以最终“鸡同鸭讲”,家长越来越生气,而孩子越来越糊涂。我知道还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理智和行为分裂——大脑说:“完犊子了,你又吼孩子了,给我闭嘴!”嘴巴说:“我知道,但我停不下来!”
都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在一个频道的两个人,不是聊不成,就是聊翻车。家长教育孩子,也是如此。但是人总是会有着急上火发脾气的时候,总是让家长们一味的忍耐,也并不是上上策,搞不好最后就会“积分换大奖”,全面爆发不可收拾。
我今天就想说说:如果“实在没忍住,跟孩子发了脾气,该怎么补救?”
首先,尽量克制自己的音量,即使是同一句话,大声说和小声说,传递给孩子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要忍住不说伤人自尊的话。
第三,脾气发完,冷静下来以后,一定要和孩子道歉——哪怕这件事情确实是孩子不对,做家长的也得道歉:“孩子,对不起。我为刚才的恶劣态度向你道歉。虽然这件事是你做的不对,但我还是应该和你好好说,而不是发火。”
第四,一定要在冷静下来以后和孩子确认清楚:他(她)是否get到你想表达的意思了。因为孩子认知水平的局限以及刚才家长暴风骤雨般的轰炸,孩子未必搞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很可能只记得:“我爸(妈)好凶啊?呜呜呜……”这可就事与愿违了。
第五,切记生活中不要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同类型需求,往往根据心情来处理:“心情好的时候,好好好;心情差的时候,NONONO。”这样的话,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混乱,时间长了,他们就不去关注“事情本身正确与否、该不该做?”而是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对家长的“察言观色”上(就是研判家长情绪,再适时提出要求)。
最后,想要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不被一次又一次的冲突毁掉,就必须及时和解,拥抱和亲吻、给孩子写一封情深意切的信,远胜于用物质弥补。因为亲子关系是靠感情维系的,而不是物质。用物质换亲情,换到最后只会把孩子弄的“欲壑难填”。
期末考试成绩就快出来了,现在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家长的错误心态”究竟是什么。免得网上戒尺销量又飙升……
我们希望孩子临考前好好复习,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的动机错了——我们现在的动机是“好好复习,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但是实际上——学无止境、考无边际。
我记得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到:“有两个孩子,一个很认真很努力,但100分的内容他只能学到70分,不过可以全部反应到试卷上,考出来也是70分。另一个孩子,吊儿郎当并不认真,100分的内容虽然学了100分,但是考试的时候马马虎虎,也只能考70分。”这两个孩子卷面的分数相同,但是回家的待遇却大不相同——前者只会招人心疼,而后者却要“家法伺候”。实际上,后一个孩子因为对知识掌握的更全更好,虽然当时考的不怎样,但是在日后的学习中却并不会落后。
尽管我之前的文章里说:“考试是查漏补缺的工具。”但是并没有一张试卷是可以真正做到“查全部的漏,补所有的缺”。
所以我很认真的反思了自己的言行,也检查了儿子的各项复习试卷——制定了一套寒假复习计划。期末考试考砸了,的确说明孩子平时学的不够扎实,但这决不能由考前“临时抱佛脚”给蒙混过去。问题尽早的暴露详尽,就能尽早的补救。毕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在回忆儿时的一句话:“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啊!(本文为原创内容,如转载请注明,转发朋友圈请随意。)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查看往期文章可以打开公众号后,点击下方“往期文章”。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校合作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