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改造家
——中班幼儿“住”自我服务的故事
浦东新区园西幼儿园 沈蓉
生活中,问题从来不少出现,同样在幼儿的生活中,也随时随地的出现各种问题。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班里的图书角,随着图书数量增多,问题便随之而来:好多书都堆在一起,有的孩子在找自己想要看的书,花了好长时间都没找到;有的孩子在归还书的时候犯了难:“这本书要放到哪里?”久而久之,图书角的图书开始被幼儿随意放置。
2021.10.19图书角的第一次变化……
既然问题已经出现,就一起来想办法解决吧!首先孩子们想到的是:“这么多图书,一个柜子不够。”这时大家环顾了一下教室,宸宸指着娃娃家里的几个柜子说:“把这几个柜子搬过来吧。”大家都纷纷点头,于是宸宸走到矮的柜子前说:“六六,我们一起搬这个,你搬前面。”说着,六六抬起了柜子的前端,宸宸抬着后面,两个人走一步停一停,一小步一小步地将矮柜移动到了图书角里。接着他们两人走到了高柜子面前,抬了一下没有抬起,都皱了皱眉头,发出了求助:“沈老师,这个我们搬不动。你帮我们一起搬吧。”就这样两个柜子都搬进了图书角。
新书终于有一个新家啦!中班的孩子开始关注起了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生活经验开始渗透。有了这些柜子,图书角一下子宽敞了许多。
我的思考:
在实录中,可以发现中班的孩子开始关注起了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生活经验开始渗透。在宸宸的语言中,“这么多的图书,一个柜子不够。”能够感受到他不仅对这么多的图书提出了问题,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尤其从他和六六搬动柜子的行动中,可以观察到他解决问题时,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观察能力都比较强,大家也能在他的带领下共同行动。
2021.10.22图书角的第二次变化……
进过一番行动后,图书角发生了新变化,空间变大了,孩子们也逐渐在整理物品方面向“能整理自己的物品”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发展,但是缺乏整理的方法,以至于当图书数量多了之后,就只做到了物“归”原处,离整齐有序还差了那么一点。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1.书太多,找不到自己的图书了?
2.图书柜里的书怎么高高低低,看上去乱乱的?
当问题出现时,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围绕图书放进柜子的问题开始了讨论,大家觉得乱是因为没有放整齐,如果要放整齐就需要整理一下。该如何整理呢?宸宸说:“竖着放书会倒下,把书都平着放。”六六则说:“躺着放只能看到最上面的书,不知道下面是什么书了。”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先要把书进行分类。
雯雯说:“这些书有的大,有的小,可以根据大小分一分。”旁边的孩子也开始发出声音,有的说:“可以把图案一样的放一起。”有的说:“可以把颜色一样的放一起。”……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起了整理图书的计划书。
孩子们在整理前不知道怎么去理,经过谈论如何整理的有序,知道了首先要做的就是:分类。而孩子对于图书最直观的就是:通过图书基本特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讨论中,孩子们发现了找书之间的区别和相同点。随后大家根据自己分图书的方法,纷纷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下了下来,于是整理计划诞生了。
我的思考:
在图书整理的初期,教师要给予幼儿空间,尝试换位思考,试着退后去了解幼儿表现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幼儿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这么说,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追随幼儿对图书特征的热点讨论,肯定幼儿的建议,通过问题刺激法,引导他们将讨论的图书分类的方法梳理的出来,丰富幼儿的关键经验,助推幼儿将抽象的整理想法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支持幼儿每一次体验中的“微妙”进步,帮助幼儿发现、超越问题的制高点。
2021.11.23幼儿制定整理图书计划与行动
经过讨论,孩子们对如何整理这么多的图书有了自己的计划,于是大家分组进行了尝试。虽然在整理前大家也会对不同的分类方法产生质疑,但是都对自己认领的计划书还是信心十足。
整理计划 |
孩子们的行动 |
成效 |
(按颜色) |
子玲、莹莹和希希选择了按颜色整理。三个人先把书一本一本铺在了桌子上,子玲围着桌子走了一圈,看了眼说说:“这样不行,书封面的颜色太多了,不能分。”莹莹看了看子玲,点了点头,发出了求救声:“老师,封面颜色太多,怎么分呀?”听到她的呼唤,我鼓励她们:“不再试试吗?也许就成功了。”试试找找封面上最明显的颜色。于是他们再次接受挑战,但最后因为颜色封面太多无法统一意见,再次放弃了分类。 |
失败 |
(按图案) |
宸宸、米豆和曦曦决定通过封面上出现的人物来分,刚开始一样的图书他们成功了,宸宸一边笑着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书,分好了。”一旁的米豆看到了宸宸的成功,也像他一样寻找起来,可是找了很久他也没有找到相同的封面,三个人渐渐地发现相同人物的封面也没有了,最终一起停了下来。 |
失败 |
(按大小) |
六六、心彦和淼淼尝试把图书进行大小的分类,淼淼拿着书皱着眉头对旁边的心彦说:“太难了吧。”这时,六六拿着书一本一本叠在一起比划着,又一本本摊平在桌子上,自信满满地说:“我觉得我们能成功。”心彦和淼淼照着六六的方法开始整理,时不时地自言自语道:“这两本书都是方形的,也可以放一起。”“这两本都不一样,没法放了。”说着心彦把手里的两本书给了六六,六六接过书对小伙伴说:“我要试试。”最后三个人把不一样的都分出来,再一本一本比,慢慢地书本的整理开始初具规模了。 |
成功 |
我的思考:
在分组尝试的时候,大家遇到了各种麻烦,由于图书封面图画太多,故事内容又太多,好几组都停了下来,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分类整理的方法还是需要简单直接一些。最后大家都认可了按照图书的大小来分类整理。
2021.11.8图书角的第三次变化……
图书放进书柜后,新问题又来了:书柜里的图书总是东倒西歪,怎么办?如何更快找到自己想看的图书?
问题 |
孩子的行动 |
解决方法 |
问题二: 如何找到自己想看的图书? |
面对看完书后,却忘了书原来的位置?老师提问:“大家还可以想想,怎么样能让每个小朋友都知道这里放的是什么书呢?”六六立马说:“可以给它们做个标记,把玩的书放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区分图书的类型,孩子们把能翻动的书取名为“可以玩的书”,把百科全书取名为“变聪明的书”,把图片漂亮的故事书取名为“好看的书”。 |
|
问题一: 书柜里的图书总是东倒西歪,怎么办? |
面对第一个问题,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了图书收纳的调查,收集了适合的收纳工具,带到幼儿园里进行尝试。 莹莹说:“我在书房里了找到了几个纸盒,妈妈用它放书的。”宸宸说:“我和妈妈上网找到了书架,书不会倒。” 在放置图书前,我们还引导孩子们对收纳盒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了收纳盒的有不同大小,莹莹说:“大的书全部放在大盒子里。小的放在小盒子里吧。”于是她试着把大的书放在了书架里,结果还余下了许多大的书,宸宸说:“那我们就把小的书放在大盒子里,这样可以看到封面,大的书排整齐直接放在书柜里吧。” |
|
我的思考:
教师在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需要意识到了幼儿在积累整理方法上的需求,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教师就借助了家园互动、调查问卷的形式帮助幼儿拓展生活中的整理经验,借助了标识制作的方式支持幼儿完善整理的方法。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收集不同的整理方法,引导幼儿尝试将日常生活中的整理经验迁移到图书的收纳整理中,收获多样的整理图书的方法。
经过大家的努力,图书角从原先的混乱到整齐又干净,孩子们也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整理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着很多小奥秘,需要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中拓展思维,积累经验。
我的感悟
教师是幼儿成长中的阳光雨露,给与幼儿成长的方向,收获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在解决图书角的整理问题中,我也收获了一点小小的感悟。
1.基于儿童立场,锁定问题助力体验
儿童立场的问题解决,是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为逐步解决问题、达到成功而自主参与的过程。当问题出现时,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聆听幼儿的声音,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对幼儿感兴趣的众多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确立其中有价值的、可探究的问题作为需解决的问题对象,在真实、开放、探究的特点下,将其作为共同解决的问题,也能更好的推进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
2.把握关键经验,关注细节科学分析
在日常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各有不同。教师要以幼儿的视角来观察,准确把握幼儿在活动的行为表现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敏锐地观察到种种不同变化并且做到理性正确的分析,教师分析问题时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分析儿童的特点、需求和问题,科学解释幼儿的发展状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引导幼儿向更高一水平发展。
3.提供多元支持,思维碰撞推进发展
教师在幼儿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是和幼儿一起的学者,也是他们的师者。教师对幼儿的支持很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幼儿的情况探究多元的支持策略。教师的多元支持策略不仅鼓励幼儿积极商讨解决,并引导幼儿从信息收集、分类、比较到问题解决进行及时梳理、调整,推动幼儿由低阶认知向高阶认识发展,以此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文得到作者的授权!
柠檬君微点评:
古人云:“养习于童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凡是幼儿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累”。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可见,小时候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家长溺爱、教育不当,幼儿入园后教师要大力培养穿衣、吃饭、喝水等点点滴滴的习惯,这些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沈蓉老师在文中说到:“在幼儿的生活中,也随时随地的出现各种问题。”办法总比问题多。当赋予教师更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空间、时间,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也释放出专业自觉。当把课程实施、课程生成、研究落脚点回归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教师的专业生活中,教师的专业自觉、专业智慧得以释放。
教师和幼儿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观察、记录、解读、分析、支持,用了一个月时间,即2021年10月19日到2021年11月23日,较好地达成了物归原处还要整理有序。沈老师在讲述故事中,体现出非常强的实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