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明确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2023年1月17日 光明日报)
多年来职称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淡化教师论文在职称评定中的权重也是多次提起,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有意无意将其作为重要参照指标。究其原因多方面,有关部门未能严格落实遵照执行是关键。如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职称评审通知中明确规定不再看教师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那么,一线教师关注的是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到底看什么?有无切实的替代指标以有效甄别出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由此,我个人认为,基于中小学教师工作特点,在评职称时不妨看这四点:
第一,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这道理都懂。试想,工作态度不端正,投入程度又不够,这样的老师能称得上优秀吗?教师如果经常迟到或早退,对所任教的学科或学校分配的工作,缺乏大局观念与敬畏之心。工作敷衍了事,不上心。或只停留于完成任务层面,甚至出现明显或重大教学事故。那么,这样的老师无论如何都不能正常晋升高一级职称。否则就是对其他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老师不公平,也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第二,教育能力。目前在不少学校依然存在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或从事中层行政的现象。或许原因多方面,其中班主任工作繁杂辛苦,耗费时间精力比较多,各种考核指标与工作要求事无巨细等为主要因素。而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的独特地位与重要作用又是不言而喻。由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教师是否主动当班主任,能够很好地胜任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能力比较强,班级工作实效明显等作为衡量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重要指标,以此推动班主任工作以及教师教育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第三,教学成绩。不谈成绩,不是教育。课堂是学科教学的“责任田”,主阵地,必须耕种好、经营好。而必要的考试检测则是衡量教师教与学生学得如何之有效评价手段。不难理解,如果教师的学科教学成绩不理想,再好的班级给他教,成绩总是靠后,这样的老师若能顺利晋升高一级职称,则无论如何也难以服众,只会造成更大的负面效应。因此,无论是考试学科还是考查学科,都应将教师的教学成绩或教学效果作为评判教师是否合格优秀以及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重要参照指标。
第四,专业水准。教育是一项培育人的事业,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责任心与专业性。教师在本区域范围内是否积极参与学科优质课以及教学基本功比赛并获奖,是否在校级以上开设过较高质量的公开课或讲座,是否形成相对成熟的被学生认可接受的教学风格以及学科教学主张,是否独立撰写过具有一定教学经验与实践价值的教学反思或论文课题,在本区域或校级以上拥有一定的学科话语权等。这些无疑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评价指标。
或许有人会说,上述四点太过笼统简单,几乎人人都能达到。其实不然,若较真起来,同样能分辨出高低优劣。诚然,教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岗位。不仅教育要求高,而且责任重大。因此,关于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也应综合考量,整体研判,精准施策,切忌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更不能以偏概全,乱了方向。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明确规定不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对此,剩下的就是遵照执行。只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并配之相应的评价指标,那么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就一定会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