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作者 |探长(共1903字,阅读约4分钟)
最近,网络上流行了一个新的词汇,叫做“撕伞”……
看一下它的解释,指自己以前淋过雨,所以在下雨的时候,也要把他人的伞撕掉,让他人重复自己的经历。
这个词最初是出自于一位00后老师的行为,他在监考的时候,为了防止学生们作弊,于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将自己的书放在过道的地板上,这样学生就看不到书了,自然无法作弊。
00后的老师们,他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深知学生时心里的小九九,也看到过很多其他同学耍小聪明的伎俩,像是如何作弊、如何撒谎不交作业、如何抄答案等等。
所以,当00后们当上老师之后,他们自然知道学生们的小动作,所以要将这些行为提前制止住,不给学生们犯错的机会,或者是在学生们犯错之后,会用自己以前受到过的惩罚来对待现在的学生。
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继续重复上演、自己淋过的雨,别人也要淋一遍,于是也就有了“撕伞”这一词。
★对于老师“撕伞”的行为,网友们也是众说纷纭:
“我小时候考试,总是偷偷抄答案,老师都没发现过。现在回想回想,老师是不是懒得搭理我啊。”
“我觉得老师这是故意的吧,他在发泄自己曾经学生时代的不满,估计小时候淋过暴雨。”
“老师就该这样,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考试不就是看自己哪里不会吗?抄书有什么意义?我支持老师的做法。”
一个行为的发生,总会出现两种声音,不管支持与否,大家都有各自的态度和意见,而对于老师“撕伞”这一行为,大部分的家长还是表示理解的,毕竟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好。
考试的时候,也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时候,他们就应该放下书本,靠自己,认真的思考,考出自己的水平。只有知道了自己哪里不足,再上课的时候,才能仔细地听讲。
老师的“撕伞”,往往针对的是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而随着老师撕伞行为的开始,家长们便也纷纷效仿,认为这样能够激励孩子。但,得到的结果,会如父母所想吗?
★“撕伞型爸妈”正悄悄盛行,毁了娃还沾沾自喜
记得有一次去我表姐家做客,我的小外甥那次考试没考好,于是他偷偷的将69分改成了89分,而孩子的这个小伎俩当然被他的妈妈发现了,于是我表姐劈头盖脸的就将孩子给打了一顿。
我当时想拦着,但孩子毕竟是做错了,自己的妈妈教育,旁人不该插手。教训完之后,只见表姐双手掐腰,摆出一副很有经验的样子:
“你的这些小把戏,我小时候都用过,别在我面前耍聪明!你逃不过我的法眼!而且你就知足吧!我比你姥姥打的轻多了!”
小外甥不服气地说:
“姥姥打你,你就得打我呀,你不是应该好好说话吗?你总是说姥姥脾气大,你脾气不也大吗?”而表姐被小外甥的话,怼的哑口无言。
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中,往往会出现模仿的行为:
自己小时候犯错时,父母是如何惩罚自己的,那么当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时,家长便会模仿父母,继续复制粘贴,将惩罚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可能家长会认为孩子就应该这么教育才能长大、或者是为了达到心理平衡,自己受过的苦,孩子也得受一遍等等。
于是,家长将孩子本应该拥有的“那把伞”无情的给“撕掉”了,让孩子也淋一遍自己淋过的雨,美名其曰:受过苦,才能抗击挫折,变得勇敢。
但是,不同的年代,孩子遇到的挫折以及这个挫折对他们的影响都是不同的。
即便孩子和父母有着血缘关系,但是孩子也会有属于他们的性格、想法、脾气,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谁的复制品。我们不能将自己曾经的经历,强压在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成长中,从来不缺少挫折,而往往缺少关爱和理解。
当孩子犯错或者受到挫折时,家长如果把孩子的那把伞撕掉,让他们完全暴露在困难以及训斥下,那么孩子很可能因难以承受压力、不知如何面对挫折,而出现自信心瓦解、安全感尽失、胆小懦弱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我们曾经淋过雨,那么更要为孩子“撑把伞”
小时候受过的苦,内心的滋味相信自己永远无法忘记,自己内心的创伤很可能一直伴随着自己,无法忘却、无法释怀。
而如果自己继续“撕伞”,不正是变成了曾经的父母吗?
正因为我们知道那种苦的滋味,所以当孩子在拥有同样经历时,我们才要寻找到不伤害孩子的方式去跟他们沟通。
虽然要让孩子拥有抗压能力、受挫能力,但是在他们需要帮助、需要父母理解、内心无助的时候,父母要及时为他们撑把伞,鼓励他们,相信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给他们信心。如此,孩子才能树立自信,更加踏实的往前迈进。
辣妈语录:
该教育的时候教育,该保护的时候保护,“撕伞”和“撑伞”之间,父母要有一个度。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味的打击、一味的暴力而让孩子不敢犯错、不敢尝试、不敢表达。
一旦孩子封闭内心、沉默寡言、自我否定,那么他们将来犯下的错很可能会更大。不要重复自己走过的老路,面对孩子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寻找出新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家长们,你有过“撕伞”的行为吗?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