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中陶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3NzM5NTgzNw==&mid=2247485613&idx=1&sn=363bbdf0a243926cd1dd39bc9b75ce5d
行知早报(1177)
?行知名言(1177):
承认幼年生活教育之重要,是普及幼稚园之出发点;承认幼稚园为全社会幼儿的教育场所,是普及正当幼稚园的出发点。
——《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第296页。
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幼儿园的课堂是谁的?是老师的课堂?还是幼儿的课堂?再提一个问题: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谁?是教师?还是幼儿?
不言而喻,幼儿园的课堂应当是师生共有的,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体却应当是幼儿。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然而,我们却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家长。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幼儿园亲密的合作伙伴,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个“课堂”(或者说是环境),而家长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也将是终身的老师(在此,笔者将老师与教师进行了一些区分,笔者认为,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在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幼儿从家长那里获取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其中,既包括身体健康方面的,也包括智力方面的。像平时我们经常谈论的“某某家孩子家教真好”“某某宝贝长得真壮”,基本都属于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评述。但笔者认为,这样认识家庭教育仍然有些片面,家庭的教育功能不仅仅如此,家长的角色也不仅仅就是这样简单。
如此,再提一个问题:家长了解幼儿的生活吗?
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子”该怎样教?“父”是否了解“子”该如何成长?有的家长会认为:我自己生的,难道我还不了解我的孩子吗?然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作为家长,你了解的仅仅是孩子的一部分,你对孩子行为的判断和成长的评价往往是主观的、片面的。
最近几天,笔者在某网站上看到了N多个家长录制的情景类似的小视频。视频中大概的情景是这样的:某宝在做作业(大多数情景是算算术或是练习拼音),家长在一旁辅导,看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一道题,无论家长怎样费力地辅导,孩子就是不会。家长被气得简直就是火冒三丈,有摔笔的,有咬牙切齿叹气的,甚至有“动武”的,也有直接就声嘶力竭地呵斥孩子的,更有连说“笨死”的……虽说是无意中看到的视频,但笔者却为之惊叹不已,或者说是惊悚不已。根据视频中孩子的小手的握笔姿态和写字的笔画,笔者判断,大多数孩子应当是学龄前儿童,少部分很可能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是在课堂上老师没教会?还是孩子真笨?首先,我们都应当明确,幼儿园是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的,且坚决要杜绝“提前”教育,即便是小学一年级也应当是“零起点”的教育。而“提前”教育不仅会抹杀孩子的很多能力,更让很多孩子失去了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的过程。就拿“计算”来讲,在幼儿园的课程里,首先会让孩子体验或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大约3~4岁),比如数数盘子里有几个苹果,比如从盒子里拿出4颗棋子;然后感知生活中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大约4~5岁),比如屋子里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某某小朋友排在第几位;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大约5~6岁),比如妞妞拍了5下球,乐乐拍了7下球,乐乐比妞妞多拍了2下,乐乐获胜。如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实际体验,感知和理解了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了“数感”,并感知到了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在此,笔者再次发问:家长们是否了解了孩子“学不会”“教不会”的根源在哪里?真的是孩子“笨”吗?
每日一得(1177):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种子那样,必须要先生根发芽,然后才能开花结果。没有哪一粒种子可以瞬间成长为参天大树。作为家长,首先应当真正了解幼儿生活,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让孩子能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慢慢地”成长。与此同时,家长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了解幼儿的发展过程开始,先做幼儿成长规律的学习者,再做幼儿成长的支持者,还要做幼儿成长的观察者、执教者和评价者。
往期回顾
行知早报(1163):完整理性之八:传统教育下的哲学反思(4)
行知早报(1164):完整理性之九:传统教育下的哲学反思(5)
行知早报(1165):完整理性之十:传统教育下的哲学反思(6)
行知早报(1166):完整理性之十一:传统教育下的哲学反思(7)
行知早报(1167):完整理性之十二:传统教育下的哲学反思(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