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的一个叫“易怒家长养出来的孩子:永远不要低估情绪的杀伤力”专题里,有这样一条留言:
“今年16岁。我想努力上学,以后找一份报酬不错的工作,定期给家里人汇钱,然后离他们远远的。”
少年心事当拿云,本该是头角峥嵘的,奈何早早就有了疏离之意,爱变成了义务,淡漠而暮气沉沉。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彼时,她面对的是18岁的儿子,一句话写尽了父母的拳拳爱意,以及明白要放手却又于心不忍的幽微心理。
但,你怎知那个转身离去的人不是真的想要离开,而且去意已决呢?
同一个专题里,还有这样的留言:
“我可以控制住不对孩子发一点脾气,但是却无法控制不在孩子面前跟孩子爸吵架,这样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
网友在底下回复:孩子以后也会和他老婆或者丈夫吵架,我就是受害者。
情绪,不仅成为了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也成为了破坏孩子与别人、与他的孩子之间情感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
但凡知乎上类似的问答里,评论区几乎都成为了树洞,大家都在这里诉说着现实中难以言说的苦闷,寻求共鸣。
之所以会是这样子,很大原因在于父母们既对情绪没有正确的认知,又不懂如何处理情绪。这也怨不得他们,毕竟他们面对的也是同款父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1、缺乏对情绪的正确认知
情绪是面对外界环境和内在感受、想法时,自然产生的一种能量反应,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正向、负向之分。无论什么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恐惧是保命的能量,使人远离危险;
愤怒是守护的能量,使人守住自己的界线不被侵犯;
悲伤是结束和再出发的能量,使人有勇气接受现实并从中获得力量;
快乐是成长和分享的能量,在快乐的状态下人才能保持持续地成长;
好奇则是探索的能量,不断地拓宽着认知边界。
我们把那些会让我们痛苦的情绪视若洪水猛兽,恨不得离它们越远越好,这样也就障碍了孩子对情绪的正确认知了。也正是因为这份不接纳,使得我们在面对孩子那些让我们感觉到痛苦的情绪时,采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方法。
2、缺乏合理处理情绪的方法
首先是压制。
父母会用更大的情绪将孩子的情绪给压制回去,使用得最频繁地就是愤怒。这也是知乎上树洞众多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原本升起的情绪给生生压回身体里,然后还承受起父母更大的情绪,这对孩子来说太痛苦了,他只能在当下强行“关闭”自己的感觉,假装痛苦没有发生。从外在看去,孩子就是不敢闪躲和反抗,甚至呆呆的、麻木一般的。
其次是恐吓、威胁和警告。
本质上这也是压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语言:
“别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看你还敢不敢?!”
“走不走,不走我就自己走了!”
……
长久在这样的状态,孩子的情绪就锁在身体里了,身体就渐渐地变得不灵活了。而孩子如果长期在威胁、恐吓和警告的语言中长大,不安全感就会捆住他的生命,让他没有办法得到自然而自由的发展。
再次是转移。
父母不能面对孩子当下的情绪,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往往就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来糊弄孩子。比如父母会拿着食物或玩具在孩子面前晃动,然后很夸张地跟孩子说:“看,这是什么!别哭了,我把这个给你。”
孩子当下也许会被吸引,但是原先的情绪依然停留在身体里,长久下去,日积月累的,得不到疏导的情绪变得庞杂而混乱,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躁动不安的,情绪也变得特别不稳定。
最后是漠视。
许多成人抱有这样的观念:孩子哭哭就好了,就没事了。这其实就是漠视,自己不能面对孩子的情绪,却当作没有发生。殊不知那个哭泣的孩子内在有多绝望,原本是渴望得到安抚,却换来了冷暴力。孩子很快就会有不被爱的感觉,甚至是被遗弃的感觉。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Dr.Edward Tronick做了一个著名的面无表情试验(still-face experiment)。
年轻的妈妈对着1岁多的婴儿面无表情,不给婴儿任何回应时,婴儿很快就发现妈妈不对劲,然后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
他用微笑和拥抱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依然没有回应。他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出现大哭、尖叫,慢慢地拒绝与妈妈互动,直到妈妈用微笑回应他时,孩子的情绪才缓了过来。
哪怕是一个婴儿,在正常的情况下都想要大人的回应,更别说是一个处在情绪当中的受伤的孩子了。
因为对情绪的不接纳,成人在对待情绪中的孩子的时候,采用上述不合理的处理方式,而恰恰正是因为这样处理情绪,又造成了孩子对情绪的不接纳。像一个死循环,圈住了祖辈、父辈,还有我们,并且正往我们的孩子身上套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宿命般的轮回。
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延续到我们的孩子身上,从而斩断命运的轮回呢?我们先从帮助孩子处理情绪做起。
1、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
处理孩子的情绪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给情绪命名。比如孩子生气了,我们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孩子就能把当下内在捕捉到的感觉跟“生气”这个词配对,建立起概念。往后内在再升起同样的感觉,孩子就知道自己是生气了。
第二步是允许孩子的情绪流淌出来。我们再告诉孩子“你要是生气你就生气吧,你可以哭出来”,或者是“你可以喊出来”,又或者是“你可以捶打沙发”等等,孩子就获得经验,知道生气时自己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情绪。
第三步是向孩子表达爱。我们可以说“妈妈爱你,妈妈陪着你”,这样说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被接纳感。孩子就能接纳生气这一情绪。往后,随着孩子感觉到的情绪越来越多,他接纳的情绪越来越多,内在的世界就越丰富。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就是大人要能在当下准确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这就要求大人能够读懂孩子的情绪了。
2、读懂孩子的情绪
比如孩子跟朋友闹别扭,生气了。生气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感觉到的,但那只是冰山的一角,底下还掩藏着许多不为人知却又渴望被看见的情绪。
孩子生气,可能是因为嫉妒,嫉妒的背后可能是因为自卑,自卑的背后可能有一份长期不被重视的悲伤,悲伤的背后可能是渴望被爱的需求。
孩子在描述的时候可能只能描述事件,那么大人就可以用猜测的方式去帮孩子厘清里面复杂的情绪感受。孩子每经历一个事件,大人都能这样帮助到孩子,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就有了深度和广度。由己及人,孩子就有了强大的共情能力。
这其实是对家长有了更高的要求。假如我们再往前探索,家长要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前提是对自身的情绪有了深刻的认知,对自身的情绪有了深深的接纳。这就需要家长保持成长了,而成长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在幼儿园里工作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情绪,新孩子的、大孩子的,焦虑的、生气的、恐惧的等等,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对待孩子情绪的态度,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剥离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做一位爱孩子的教师,一位孩子爱的好教师,着实不容易。不仅仅需要理论支撑,更需要经验与方法来执行,《爱和自由线上初级幼儿教师系统课》结合了爱和自由26年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助力教师清晰认知儿童感觉、心理、情绪等发展,更有机构特色主题课程、文化活动设计课程、蒙氏探索专题课程,带你掌握爱和自由的教学体系与教学原则,提升专业素养。
详情请扫描下方图中二维码
??????
孩子乱发脾气,家长该注意了!
孩子哭泣,需要的不是被阻止、被逗笑,而是……
说教的语言,没有办法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