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鸠鸣,蜂蝶带香,
时间的小船就这样静静地划入了仲夏。
又是一个毕业季!
转眼间我们就要别离,
你们就要从这里启航。
离别不说再见,
因为我们终会在下一个起点相聚!
为了给孩子们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2021年6月29日,北科婴幼学苑师生在宋庆龄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一场形式庄严、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毕业仪式——开笔礼。
仪式在园长阿姨的深情“告白”中拉开序幕。因为家长的信任,我们成为了一家人;因为孩子的喜欢,我们得以被称一声“老师”。转眼就要离别,我们要用传统的“开笔礼”为孩子们三年的幼儿园生活画上句号。希望孩子们通过传统文化的洗礼,今后能够珍惜时间、尊师爱学、志高行远、学有所成。
古时候,学童须由德高望重的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而这个仪式,被称为“开笔礼”。
端正衣冠焕新貌
古人云:“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这正是“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正衣冠,寓意求学的端正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朱砂一点启智明
在古代,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有启蒙师长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称为“开天眼”。“痣”通“智”,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读书发奋。
一颗颗红“智”凝结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悠悠情结,饱含着老师和长辈的美好祝愿,勾画着孩子们五色斑斓的梦想……
击鼓明志继往圣
《学记》有云:“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
鸣鼓的“鸣”通明确的“明”,“鸣志”即“明志”,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振奋人心的鼓声是孩子们迈向人生的第一声号角。
敬亲拜师礼恭行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拜师是学子入学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行孔子礼,对求学保持恭敬之心;向长辈行孝亲礼,感谢父母教养之恩;向老师行感恩礼,感谢老师教导之恩。
“亲其师信其道”,感激老师给我们无穷知识,感谢老师们的陪伴与教导,让我们学会了许多许多的本领,我们从心底感恩您。
开笔破蒙启人生
古人有四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中国古代人生的首次大礼,极为隆重。
一方砚台,一支毛笔,一张宣纸,一撇一捺。一个方方正正的“人”字,在孩子们还握不稳毛笔的小手中跃然纸上。
之所以选择这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是希望孩子们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明白做人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要像“人”字那样顶天立地。
家长代表发言
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最感慨的莫过于家长。在孩子人生如此重要的时刻,爸爸妈妈们也有话说。
三年的时光,孩子们的成长竟是这样显而易见!一棵棵小小的芽苗,在春光雨露里蓬勃生长。我要感谢老师们辛勤无私的付出,没有你们的努力必定不会结出丰收的硕果。同时,祝孩子们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
离别不忘同窗情
幼儿园三年,我们经历了跌倒、哭泣、软弱,收获了快乐、勇敢、坚毅。深情厚谊难忘,如今化成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话语在心间流淌。
在这里,我代表幼儿园毕业班的全体小朋友,表达我们深情的谢意: “谢谢您,老师!祝您们永远健康,美丽,幸福!同时也谢谢为我们的成长,辛勤操劳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请相信,在将来的道路上,我们会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好!”祝我们幼儿园明天更美好!
最后,请允许我们朗诵一首《毕业诗》,献给曾经的老师,也献给未来的自己。
老师不会忘记,和你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你们带给我的快乐,是我最珍贵的记忆。希望你们也不要忘记,和老师、小朋友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一本满含童真的纪念册,是老师送给你们最美的毕业贺礼;一张充满回忆的照片,将我们所有的美好定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借助开笔礼这样的仪式,象征着小朋友们开始学习新征途,走向人生新起点。愿开笔礼能成为孩子们一生中美好的回忆,更愿孩子们通过开笔礼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撰稿:北科婴幼学苑 温梦宁
责编:北科婴幼学苑 倪 蒙
摄影:樊 鹏、刘佳龙
视频:刘 波
排版:樊 鹏
审核:安 超
策划: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