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二孩妈妈张女士最近压力有些大,产假即将结束的她,不得不面对新生宝宝由谁照护的难题。
“双方父母年龄都大了,照顾大宝已经够累了,交给保姆又不放心。”张女士说。
张女士所面临的,是诸多双职工家庭所面临的尴尬:多数幼儿园只接收3岁以上儿童,妈妈们在家庭和事业间徘徊,隔代抚养又容易引发银发族“两地分居”等问题……
一边是需求旺盛,一边是供给短缺,婴幼儿“无所依托”的困境,应该如何破题?
— 需求 —
婴幼儿照护成双职工家庭“心病”
7月1日,58岁的王阿姨一手牵着5岁的孙子,一手推着一岁半的孙女,匆匆从菜市场往家里赶。
由于儿子儿媳工作忙,两个孩子就全由王红霞一人照看。身体疲劳且不说,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几百公里外的丈夫:“他还没有退休,一个人待在老家,一两个月才能见一次。”
在郑州市金水区某小区,十余名年轻家长无一例外地表示,未上幼儿园的孩子由父母照看。
“保姆工资连年上涨,一般家庭难以负担,我身边还有一些优秀女性被迫中断了事业,做了全职妈妈。”许女士说,从休完产假到孩子入园的两年半时间,由谁来带孩子是很棘手的问题。
国家卫健委的一份调研数据显示:
大城市3岁以下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未入托育机构的主要原因是“附近没有接收3岁以下孩子的托育机构”;
而“孩子谁来带”的难题,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职工家庭的“生育意愿”,60.7%的“一孩”母亲因为“没人看孩子”而不愿生育“二孩”。
— 市场 —
细则缺位,托育机构在灰色地带游走
上世纪80年代,作为3岁前儿童集体保教机构的托儿所遍地开花,进入新世纪,此类机构开始锐减。
目前社会力量开始关注这一需求,一批托育机构出现。
在郑州一家开设在居民楼的托育机构里,孩子正在老师的带领下玩游戏。
“最小的孩子只有1岁4个月,最大的3岁,多来自双职工家庭。我们根据孩子年龄设计开发了音乐、美术、运动等一系列游戏课程,一个月收费在2500元左右。”负责人白女士介绍。
家长对此类托育机构较为认同,但整体上,它们的场地、卫生、消防等略显简陋,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没有标准,只能参照国内外幼儿园管理的标准进行,目前即使有相对完善的课程、师资等,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家长需求旺盛,我们战战兢兢,急盼‘转正’,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 建议 —
加强家庭教育发展普惠托幼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梳理各部门职责并提出,到2020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立。
日前,“落实产假制度,加强对婴幼儿照护支持”“推动并支持用人单位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大力推进母婴室建设”提出要求,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是广大家庭和谐幸福的需求,要坚持‘家庭为主,托育补充’。
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要:
开展公益的家庭早教知识普及,尤其是要组织专家团队,定期深入乡村,推广科学育儿观念;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自办福利性托幼机构,依托高校和社区实现普惠托幼机构高质量发展;
提高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门槛;
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满足群众期待。
更多关于国家政策,幼儿教育和园所盈利管理运营方面请关注公众号“优师教研”和“百志诚教育”
咨询团购课程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百志诚教育
关注更多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