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涨姿势哒
我高中时遇到过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她上课不让我们记笔记,手上不准拿笔,耳朵仔细听着,脑袋及时跟上就OK。
用什么保证脑袋及时跟上,用猝不及防的提问。哈哈哈。
这是违背文科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像我们大文科生,是吧,老师开讲,我就开记,老师讲完,我的书上密密麻麻一片,老师讲了啥?课后再消化吧。
别扭了几节课后,我就彻底喜欢这老师的课了,清爽、舒适、都懂。不是说其他老师讲的我没懂,而是其他老师讲的时候我没有全神贯注在理解,是在,记!笔!记!
我们地理老师一看我们记笔记,就怒:放下你手中的笔,听我讲,先理解,你想要的知识重点我打印给你。
简直,喜大普奔!这样就能保证课堂效率,就能理解所有的知识点,而不是用“奋笔疾书”的方式告诉老师:“你看,我在努力学习哦!”
02
在我们成为家长和老师后,也比较乐意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安安静静看书学习,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老师说今天的词语抄写两遍,孩子主动抄了三遍;一个词语听写错了,孩子二话不说自己抄了二十遍……
我们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由衷地赞叹:多认真的孩子!而不是问一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机械单调地抄写没什么意义,它不会让大脑运转起来,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
我们喜欢看到那样的场景,是因为那样的场景让人觉得“很努力”。可实际上我们却在这样的赞扬中培养了很多很多“低效勤奋者”。
03
刚上班那会儿,我看薛瑞萍老师的书,她在书中提到:
教一年级时,就让孩子自己思考:这个词语我抄写几遍会了?自己觉得抄三遍会了,那就抄三遍,自己觉得抄一遍就行,那就一遍。多余的时间可以自己看课外书。
因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所以需要差异化对待,如果让一个只抄一遍就会了孩子愣生生抄三遍,那两遍的时间就是浪费。
同时这样的做法也有个好处,学生为了不机械重复地抄,会想办法去记住字词,从而让自己学会思考。
04
试想,一个孩子字不断地写错,我们怒不可遏:去抄100遍。孩子无奈只好奋笔急抄,抄完,下次该错还是错。(嗯,“蘑菇”这个词语我抄过一千遍……)
换种方式,在孩子再次写错的时候,我们去启发他:“有没有发现自己这个字经常错?错在哪里?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孩子就会开动脑筋去想(如果这时候孩子实在想不到好办法,那我们可以帮帮忙),以后呢,孩子说不定还会错,再错的时候,你只需稍稍提醒,他立马醒悟:哦,我知道了。
上次思考的痕迹还在,他能立马改正,今后再写这个字的时候,他的脑袋里会反复重现当时思考的过程,一段时间后,就记住了。
05
这是在促使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在面对任务时,能用有效的办法去完成,而不是坐着假装自己在认真学习。
我们在日常教育中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去思考,去高效学习知识、完成任务。
这也是有些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到了高年级学习就越来越吃力的原因。
低年级的知识多花点时间机械记忆,总是会的,到了高年级,比的是理解,我们也不再有那么多时间去重复学习一个知识点,比的也是效率。
时间很宝贵,希望孩子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尽快巩固知识,剩下的时间都出去和小朋友撒欢,也是和自然的接触,是心灵的放飞,而不是坐在书房里做一个“乖宝宝”。
试问我们自己,有多久没好好听一场讲座,而只顾着抄专家的课件了?
欢
迎
关
注
苹果打赏
专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