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涨姿势哒
“你怎么那么慢?”
“你怎么这么笨?”
这估计是气急败坏的父母最常对孩子说的两句话。
我们来剖析这两句话想表达的意思。
你怎么那么慢?=我希望你快点。
你怎么这么笨?=我希望你是聪明的。
没有一个家长打心底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蜗牛、是笨蛋。
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一是表达自己愤怒、焦躁不安的情绪,希望孩子成才,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失望。二是希望这样的语言能够刺激到孩子,让他从此下狠心,发愤图强。
然而,试了这么多次,我们成功了吗?
并没有。
刚开始孩子听到这样的语句还有点难受,听到后来就没反应了。
受到这样指责越多的孩子,越是无所谓,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或许我们看孩子的表面还是风轻云淡的样子,其实他的心里早就千疮百孔了。
孩子觉得我可能就是“笨”吧,我可能就是比别人“慢”吧。
这样的认知导致的不仅仅是孩子行为上的不积极,更多的是心理上对自己的不自信。
其实这些,我们都知道,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乐此不彼地“打击”孩子呢?
02
一时没有控制住情绪可以理解,但是隐隐地,我们相信“打击”会让孩子走向成功。
类似这样的“打击成功学”也是不胜枚举。
试着这样的思路我们想一下,打击会让孩子产生两种反应:
第一,如家长所愿,孩子奋发努力,整天被“我要证明给你看”这样的心理驱使,越是遭受打击,越是咬着牙拼尽全力,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很出众,骨子里有一股“狠劲”。家长若是用打击的方式培育出了这样的孩子,便倍觉自豪。
第二,孩子向着家长期待的反方向走去。认定自己是无知无能的,不仅不肯努力,年少时烙下的自卑心理还会跟随其一生。
如果我们再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看看,哪怕是第一种孩子,他的风光仅存于表面,在长期的打击下,虽然是成功的,却感受不到幸福。我们要如何相信,一颗苦水里浸泡的果实是甜的呢?
03
这学期开学初,班里有个一向乖巧的孩子字迹潦草,作业应付。
我很是懊恼,于是批评她态度不端正,要求她尽快改正这个坏习惯,把字写端正。
我以为孩子乖巧,第二天就会改,可是没有。我越发生气,批评得越加厉害:“谁谁谁就要超过你了。”旨在激发孩子内心的求胜欲。然而再次失败。
这样糟糕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她乱写,我批评。
直到偶尔有一次的字帖,这孩子字写得非常好,我大张旗鼓在班里表扬了她,第二天、第三天……每一天,她字帖上的字都写得非常漂亮。我每一天都表扬,看得出,她很高兴。
按理,这孩子应该马上改了。可是,其他作业本上的字,她仍旧我行我素。我有些费解。
忽然有一天,我看她课堂作业本写得稍微好些了,就又开始表扬她课堂作业本上的字很好看。这下,孩子才算有了质的进步。
后来我才明白,孩子其实已经对自己极度不自信了,她觉得自己写不好了,虽然字帖被表扬,但她还是没自信能把其他作业本上的字写好看。直到课堂作业本也被表扬了,她终于找回原来的自己了。
所以,打击是多容易的事,而重新让一个孩子树立自信,那有多困难啊!
04
为人父母。我们可能需要明白,孩子最初的生命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渴望父母对自己的认同。
只有获得了父母的认同,孩子才会产生自我认同感。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肯定对孩子树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心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次批评尚且需要24次表扬才能使一个孩子再次恢复内心的平衡,又何况是这样侮辱性的打击呢?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当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为泄自己的愤怒,而置孩子那颗柔弱的心于不管不顾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任意为之,只不过是孩子不敢反抗罢了。
所有孩子对父母教育的反馈,都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点点呈现。
漫漫教育路,愿我们在孩子需要帮助、支持的时候,都能给予鼓励,给孩子毕生的信心和向上的力量。
欢
迎
关
注
苹果打赏专用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