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前不久,在姚希悦园长邀约和陪同下,参访了河南省军区幼儿园。
按我的习惯,先不去接待室,直接“游园”,尤其是崔凌提前剧透说,这所“七十高龄”的老园,园老心不老,随处可见的都是装满教育并和时代同步的环境。
确如所言,我们一路慢行慢聊,在大树绿荫下,映入眼帘的是“红军之路”和“国防教育”主题环境,这是用教育铺就的成长之路,是以军旅文化特写的教育,所以,我感慨“满园红色关不住,一片新意入眼来”。
漫步中,姚希悦园长亲自导游解说,她把每一处的环创和意境,都融进了教育,并娓娓道来。关键是,既有历史积淀,也有新意和创意,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朝气蓬勃。
走着走着,我们一行来到了沙池旁,看见一些正在玩沙的小朋友,并相互打个招呼。其中,我特别注意到一名小男孩,竟然仰头望着我,认真地问候:“爷爷好!”
那一刻,很感动,感动的是孩子在诸多亮眼的年轻老师人群中,竟然发现了我。于是,在被孩子们重视的幸福中,我径直走进了沙池,走进了孩子们,并蹲下来和他们认真聊天。
没想到这次聊天却聊出了一节课。
下来是场记:
相互认识后,我一转眼,看见沙池正中,有一个竖起来的U型的硬塑弯管,我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就问小朋友们:他们告诉我是“一边说话和一边听话”的东西。我明白了,是让声音拐弯的“传声筒”。
于是,我就想在U型弯管的一侧对着管口说话,让一个小男孩在另一侧听。结果,小男孩没过去,反而把我拉回来说:“听不见了,坏了。”
看我不解的样子,几个孩子都围了过来,跟我边比划边说,说弯管里面都是沙子,是小朋友们弄进去的。
噢,原来如此。我想这是当初没考虑好,把“传声筒”安装到了沙池中了,然后在调皮和好奇的孩子们玩耍中,弯管被“投喂”和“吃了一肚子”沙子。
忽然,我意识到,这里有事,这事是题。所以,当即给孩子们出了三道题,一道是难题,一道是实验题,一道是思考题:
我问孩子们:“为什么灌满了沙子后,就听不见声音从一边传到另一边了呢?”
这一问,确实是难题,要想说清楚没有一定的物理学知识是办不到的,但我还是把这道题超前送给了孩子们。当然,我不是向他们要答案,也不是想给他们讲题,而是“预置问号”,让这个“问号”伴随他们成长。
然后,在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中,我又抛出第二道题:
我问:“你们想想,怎么把这些堵住了声音的沙子弄出来,把它修好?”
这次没难住孩子们,一阵讨论后,有个孩子说:“爷爷,把管子倒过来晃一晃,沙子就出来了。”说完他过去就想搬到管子,可没晃动,弯管被固定在沙池底部了。我看着他们有些尴尬和无奈的样子,说:“老师肯定有办法,你们找老师一起想办法吧,孩子们纷纷点头。”
我表扬了孩子们,说他们真有办法。然后,顺便又说第三道题,我说:“对了,要是弄好了还放在沙池中,会不会很快又被小朋友们灌满沙子呢?”
我得到两个答案:一个小朋友说不会的,我们知道错了;另一个小朋友说:我认为应该换个地方,不放在沙池里。
我肯定了两种答案,但还是继续问:“还有没有其它办法呢?”紧接着说:“你们继续讨论,然后把想法跟老师说说,爷爷还有事,先走了。”
我们虽然走开了,但关于沙池偶遇的讨论还在继续,只不过是在几位同行的园长和老师中进行着,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幼教课程就在生活中,俯拾皆是,需要老师们有观察力和发现力,去发现有教育含金量的“矿石”,然后,再用教育智慧去冶炼和加工出一节好课。
最后我说:“解决这个问题,或这类问题,就两种做法:一个是找维修师傅来即可,这叫为孩子们服务;另一个就如我们讨论所说,让孩子们研究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在维修师傅的指导下,孩子们全程参与,这叫为孩子们成长服务。
对比而言,前者当是商业意义下的服务,后者当属教育服务。
其实,这正是我一直在讲的观点:
如果说,企业讨论的是如何让利益最大化,那么,做为学校和幼儿园,就应该研究如何让教育最大化?或者直说观点,能把教育嵌入所有的服务和管理中,这才是真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