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先说一个真实的玩笑:我在一所幼儿园参访时,发现孩子们都称老师为“老师妈妈”,于是,我望着陪同我的一位男幼教问:孩子们管你叫啥?他一脸无奈和苦笑说:叫哥哥。
听后,跟随我的园长和其他老师都笑了,似乎,原来都没多想这事。
其实,这并不是事,只不过是一所幼儿园的管理文化所在,是用很美的称呼,强调“老师像妈妈”一样爱孩子。但是,若推广至天下所有幼儿园的老师都叫“妈妈”,行吗?好吗?有问题吗?
我看有问题。(请恕我矫情点)
第一,真爱孩子首先是行为,而不是表现在称呼上。
第二,老师就是老师,老师不是妈妈,叫“老师+妈妈”时间久了,难免有“老师+妈妈=高级保姆”的嫌疑。
第三,如果就一所或几所幼儿园这样称呼老师,可谓特色;但若天下幼儿园都如此,都把社会给予老师那份有尊敬的称呼弄没了,就不止是形式流俗,可能还有文化流失。
第四,幼儿园不是家,是幼儿走进社会的第一站,是建构规则意识的场所。所以,在幼儿眼中的老师必须保留几分敬畏,而不是像在家中和妈妈的关系那样我行我素。
这四点属于就问题说问题,如果进一步讲,还要说清楚一点:为什么幼儿园很喜欢用“老师妈妈”的称呼呢?
理由很简单,曾有一位妈妈,在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看到老师们非常用心和非常喜欢孩子的样子,尤其是听孩子管老师叫“老师妈妈”的时候,感动不已。然后跟我说:“王校,你们这些老师真好,把孩子送过来我放心”。
这是中国妈的共有心态,尤其是近些年,学前教育发展过快,师资水平和素养,以及园所管理,没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所以,有些极个别老师的虐童问题被互联网热搜后,把家长们吓着了,以为幼师都这样。所以,在给孩子们选择幼儿园时,都有一个底线和标的,就是“对孩子好”。
2005年,我在郑州主持创办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幼儿园时,对幼儿园老师们讲了一个要求:开学三天后听不到孩子们的哭声。当然,这是我给大家出的一个大难题,不过,我们的老师们并没有难倒和吓倒,他们商讨的办法是,开学前一周家访去,先跟孩子们混个脸熟。
其中,特别有创意的是,有个班级老师家访前的备课是,让孩子妈介绍老师的时候说“这是你姨”!这招绝了,不附带“阿”的“姨”很真,瞬间就把孩子“姨化”了,然后还说,你姨是老师,过几天去幼儿园就去你姨那。
这招尽管有点“善意小骗局”,但效果极好。并且,老师们发现,你对孩子们好,他们就可爱,就不找麻烦。再后来,社会上口口相传,说我们是“对孩子最好的幼儿园”,并由此,生源爆满。
或许,我这段叙述就是“老师妈妈”称呼的根由,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由市场决定生存,必须把自己的好说出去,所以,那一声“老师妈妈”,便是让家长放心,让儿童安心的极简创意。
然而,再好的创意就怕“满大街都是”,就怕“不新鲜”,咋办?
我给前面所说的幼儿园一个建议:
不叫妈妈,找一个即亲切又老师的称呼。比如,张盼盼老师就叫“盼盼老师”;李真老师可以叫“阿真老师”;方雪梅老师就叫“雪梅老师”……这样的称呼避免了过严肃的“张老师、李老师和方老师”,也拉进了师幼亲情距离。我还说:人与人之间的最美距离是平等和平衡。
就此,我还解释了两点:
第一,这里没有古代所说的名字避讳,咱老师也不是皇帝,孩子直呼其名加上个老师,听起来不错,很文雅;
第二,用名字称呼有个性,有个性就有生命力,否则,全都“老师妈妈”了,意义也就不大了。
最后,直说一个观点:
如今,许多园长也随着“老师妈妈”被叫做“园长妈妈”了,甚至,幼儿园所有的老师们也不管园长叫园长了,都“园长妈妈”了。
我就此问过一位园长,这是为什么?园长说:我们幼儿园提倡家文化,这样叫着很亲,就像一家人一样。我听后没有否认,依然用前面的逻辑说:如果所有幼儿园的园长都被叫做“园长妈妈”了,还有意思吗?
我还质疑,如果有的园长很厉害,说一不二,独揽大权,那么,此刻的“园长妈妈”,或许表达的是“家长文化”,而不是“家文化”。
最后,还是我的说法:文化要浸润在骨子里,而不是悬浮在称呼中。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