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我没用“隔代教育”的说法,而是以“隔代陪伴”说事,理由就一条,别给爷爷奶奶们弄得压力太大,客观一些,陪伴也是教育。
还有一点,在隔代亲子关系问题上,任你是谁,任你如何理性,也跳不出隔代亲的情感藩篱。记得那年我孙子在幼儿园中班时,跟老师吹嘘:“我爷爷是教育专家。”当老师来了兴致后,他继续说:“我爷爷最懂儿童心理了,奶奶和妈妈都不让我吃冰激凌,就爷爷给我买。”
这个故事让我无语,也认账。确实,如何做好隔代陪伴是个问题,也是个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是:如何突破隔代亲的情感地带,走向理性陪伴?
下来我以一名教育人的身份和一名爷爷的体验,跟处于隔代陪伴中的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们聊聊天,或者,叫做八项注意:
第一注意:责任意识要到位
中国家文化与西方有显著差别,尤其是隔代不隔亲,甚至隔代更加亲,所以,“抱孙子”的说法很中国,既表达了家族的薪火相传,又体现了隔代责任意识,很美。
但客观地讲,有时这种隔代亲的责任美,也可能是有缺失的美。
缺失在哪?是过多的把责任落在了安全、吃好、陪玩,而忽视了第一责任——教育。这是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是错把自己当高级保姆的问题,是为下二代成长负责不到位的问题。
第二注意:孩子任性不可纵
都说家是个只谈情不讲理的地方,或许这个观点用在夫妻关系上,还有些积极意义,若用到孩子身上就糟糕了,就会把孩子爱的任性胡来,爱的自以为是,以为天下“人人为我”,以为自己就是天,尤其是在隔代亲亲过分的情况下,以爱的名义放纵了孩子。
结果是什么?等孩子走向了属于他们的第一个江湖,走进了幼儿园时,忽然错愕,非常不适,说幼儿园的规矩咋那么多!然后,抱着爷爷奶奶的大腿不放,说:我不去幼儿园……
第三注意:别当孩子保护伞
许多场景是,父母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管教孩子时,孩子会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去,倾述委屈,寻求保护。然后,爷爷奶奶也会立马挺身而出,以爱的名义为孩子撑起一张保护伞,让父母教子的行为无法实施,干扰了家庭教育的秩序。
所以,千万注意,一定要和孩子父母的教育做到合拍共振,不能以简单的情感替代,成为家庭教育的“隔板”,隔断了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教育。
第四注意:该放手时就放手
有这样的熟悉镜头,刚会走的孩子不停的到处游走,随手翻动东西,然后,奶奶的行为就是不停的阻止,嘴中念念有词不停地说着“别动”,结果成了孩子眼中讨人烦的“别动队”。
其实,对于刚会走的孩子,在可以独立触摸世界的兴奋中和新奇下,这些行为很正常,需要我们的是,给孩子创设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把孩子能触摸到的电源用胶布封好,把能磕碰的桌角弄上软包,把易碎的玻璃器皿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然后,就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孩子在自由体验世界的惬意中成长。
第五注意:孩子独处别干预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了,家长围着孩子和走进孩子世界的机会就多了,按理说这是好事,是亲情沟通和亲子关系建设的前提。然而,有时孩子们更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儿童世界,有时候自己独处玩耍和独立阅读时,不喜欢成人的闯入。
但现实情况不然,一些隔代陪伴中老人喜欢全程参与,似乎这是习惯,岂不知,如此寸步不离的参与,对儿童性格塑造有着潜在的危害。这个危害的表现就是,没法安静,不能独立。
第六注意:孩子成长模仿你
我曾说过,对儿童最有效的教育是环境,不是说教,而影响儿童的环境中,人文环境最重要。
由此可知,谁和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多,谁就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如果是隔代陪伴为主的家庭,那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你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模特。
事实上,退休后的老人在给孩子当样板这件事上还真的是短板,因为,这些老人已经到了不用学习和不爱学习的年龄了,所以,能成为孩子的学习样板,有点难度。另外要注意的是,老两口在孩子面前别没事总争争吵吵,这样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第七注意:别给孙辈乱花钱
或许是当年经济条件不好的原因,或许是责任所在,当父母时还好,不会无节制的在孩子身上乱花钱,但做为隔代就不一样了,不论经济只管疼爱。
所以,常见的情况是只要是孩子要钱和要买东西,一律放开,不差钱,久而久之,给孩子养成了“崽花爷钱”不心疼。甚至,有些老人在自己身上极度节省,在孙辈花钱上大手大脚,还说,过去委屈了自己的儿子,现在不能再委屈了儿子的儿子。
第八注意:娇宠过度帮倒忙
这是当下最严重的问题,尤其在隔代陪伴娇宠之下,若把孩子宠惯成了“熊孩子”,则是我辈之罪过。
按理说,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也都属于夫妻双双都工作的家庭,于是,老人带孩子,隔代陪伴便是常态。但这恰恰是孩子父母的纠结,一者是有父母带孩子的放心,一者是被隔代娇宠的担心。而且,我们还知道一个道理,人生前三年最关键,老话说“三岁看大”,也就是说后天性格的养成,关键在这三年,在隔代全程陪伴的三年中。
所以,我们在帮儿女的忙,但不能帮了倒忙,这是最该注意的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