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一直以来,质疑蒙氏教育的主要说法集中两点,一是说蒙氏教育下的儿童做事中规中矩缺少创新意识,另一说蒙氏教育下的儿童喜欢自己做事不善于合作。
我和大家一样,在没有接触蒙氏教育之前,道听途说之下,也曾误解。及至走近蒙氏教育后方才明白,这样的说法确实让蒙氏蒙冤了。
所以说,为了把理讲透,把观点说清,我将从蒙氏教育支持和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品格为出发点,沿着逻辑脉络去寻找独立与创新、独立与合作的关系。
其实,蒙特梭利博士对世界的贡献首先是发现儿童,是揭示了儿童具有强大并独立成长的力量。包括解释儿童对环境的吸收性心智,指出不是环境向儿童注入什么,而是儿童主动积极的向环境吸收,这种内在的力量被蒙特梭利称之为Mneme(牧内美)。
蒙氏教育的实践也是如此,教师对儿童的工作不干预,只提供有准备和有教育的环境,以及观察记录儿童独立做事的过程,并就此分析发现儿童。
蒙氏教育的另一个支持儿童独立的观点和行为就是建构秩序,这点和传统教育的做法截然不同,传统教育主张从外向内强迫儿童去接受秩序,尤其是社会秩序的建构,也就是遵守规则。而蒙氏教育的伟大之处就是由内向外,让儿童从自然和社会多方面用感官去认识和建构秩序感,尤其是抓住秩序敏感期进行适时教育。
也包括蒙氏教育的无奖惩,主张儿童自我独立工作,不提倡用外力作用去要求儿童。
显然,这些都是蒙氏教育精髓所在,也因此让接受蒙氏教育的儿童在独立品行表现与众不同。
好了,如果我们认同蒙氏教育对儿童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成长意义,那么,下来我们即可言归主题,说独立与创新,独立与合作的关系。我归结两点:
独立是创新的基础
爱因斯坦晚年在谈教育、谈创新时,常说两个概念:一个是“神圣的好奇心”;一个是“内在的自由”。他认为这两点是儿童成才的关键品质,其中,好奇心人皆有之,我们不需多讲,而“内在的自由”就是“独立自主”的意识,就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国发明学会学前创新分会会长程淮的观点也是如此,他力主推进的儿童创新教育,核心观点|就是支持儿童独立思考,鼓励儿童放飞与生具有的想象力,提供给儿童能够自主创新的各种环境,然后,老师们退后一步,等待着儿童最美创造力的最美作品。
毋庸置疑,这些有创造力的儿童,首先应该是会独立思考和有独立习惯的孩子。所以我曾表达过一个观点: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后来又补充说过:创造力是独立自主习惯下的能力。
独立是合作的资本
实话讲,总会有人把独立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弄成非此即彼,这是错的。
此话怎讲?我先从几年前有热度的高效课堂说起,这种课改模式是老师导学、学生自学,然后再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式学习,也就是合作学习。当年,我曾多次走进这样的课堂,发现最尴尬的问题是那些“南郭先生”,在小组合作中当“影子”。为啥会是这样?因为他们不会独立思考和学习,他们都是被教出来的学生,所以,在小组讨论中他们很无语。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合作学习也好,小组做事也罢,需要儿童的是具有独立能力,而不是在合作活动中可有可无。或者换句话讲,独立做事的本领是合作的资本。否则,大家都属于听话而没主见的儿童,试问:你拿什么和人家合作,你有资本吗?!
包括我们国家,若以100多年前经济落后的条件,尽管说是“睡着的狮子”,可谁会没事找你合作,找你就是掠夺你,更别谈在联合国能有一席之地了。
相关阅
读
我是从高中教师一路走来,
渐行渐思渐说,
说人生、说教育、说管理、说幼教。
说对了,请点赞,说错了,请批评,
说的不到位,就当抛砖引玉。
谁让我自诩是“砖家”了。
购书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