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那天,一朋友说狗狗的”旺旺“和幼儿的哭是一回事,都属于语言,并且内涵丰富。
或许我迟钝,想了好一会之后才醒过味,说:言之有理。并且我悟到,成人的哭极简,或悲、或疼,或喜极而泣,或恐惧所致,别无他意。
婴幼儿不然,在没学会语言表达之前,必须用表现有差别的哭和肢体语言配合,去表达许多想法、要求、情绪,并以此和懂他们的父母交流。
说到这不能不赞叹,这些孩儿们真了不起,没人教就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很快就会用不同于饿了的哭声和动作让父母知道,拉尿了,不舒服;几个月之后,知道谁熟谁生,见到生面孔会有不安全感,会用惊恐的表情与哭声表达危情……
再后来,孩儿们哭的功能会继续拓展,会用哭做工具和妈斗和爸斗,而且面对宝贝的哭闹,娇惯孩子的父母通常是输家,通常在失败后能“俯首甘为孺子牛”。
总归,幼儿的哭内涵确实丰富,饿了哭,疼了哭,渴了哭,害怕了哭,病了难受哭,不满足要求哭,被冷落了哭,想吃东西没吃到哭,遇见别的儿童抢自己玩具哭……没法子,不是他们爱哭,是因为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
有位研究儿童心理的朋友说:幼儿哭的形式很多样,有真哭,有假哭,有不走心的哭,有用意明显的哭,也有纯属胡闹的哭,只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哭。并且,他还说:善于用不同形势的哭和相匹配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和需求的孩子,将来的语言发展一定错不了。
这话我信,我还补充说:哭是幼儿的第一语言。
但也有人质疑说:那些婴幼时期很省事的孩子,不哭不闹,也没说长大后很内向,该聪明照样,和哭闹没关。这话我也信,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身上带着遗传信息最多,可能就有一种性格因素叫“独处”。
好了,再说说幼儿的第一文字。
偶尔,细细去想,你会发现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犹如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从猿语到人语,从象形文字到现代文字。
所以,我跟幼儿园老师交流的时候就说:儿童画不是画,是儿童的象形文字。我也一再跟老师们讲:千万别教美术,别教儿童照你画的范画去画,因为这一期间的儿童是在用画笔讲故事,用画笔表达他们的幻想和梦想,甚至可以说是用画笔在“作文”。
我在许多幼儿园的墙面上看过许多让我无语的儿童画展,除了老师在画作下角标注的儿童名字之外,几乎像复印件一样,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也没创意。这叫啥,典型的捆绑儿童想象的翅膀,硬把天鹅弄成了家鹅。所以,我认为,这样不懂幼教的儿童美术课不开也罢!
至于儿童画究竟属不属于美术学科的讨论,我的观点也如上述,和美术专业并没多大关系,倒是和语言发展、思维训练有直接关联。所以,我建议幼儿园老师别上那种所谓的美术课,别给儿童照葫芦画葫芦的标准,甚至照葫芦画瓢也没意义。
那么,儿童画该怎样画呢?幼儿园老师该怎么做呢?
我讲三个案例:
第一,给一张白纸和一个话题,也叫画题,然后随便画。比如,有位老师给孩子的话题是“我和爸爸”,没有范画。结果非常多彩,有简单的两个简笔人物画;有的画爸爸开车车,车里坐着他;甚至还有只画一个流眼泪的孩子,没画爸爸,老师问后方知,这个孩子的父母在闹离婚,爸爸不回家。
第二,只给半成品图形,任其想象画啥都行。比如,发一张画纸,老师事先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告诉孩子,你想画啥就画啥。于是,老师收到了都不一样的画作,各有各自的创意,多好。
第三,是一所幼儿园大班老师的创意,把刚刚组织儿童去农庄看大鹅和鸭子的活动做话题,并分成几个场面段落,之后分配画面任务,小组合作,竟然能以故事为线索,画出了一组写实连环画,妙哉!
最后表白,这篇小文,即不算“研究哭”,也不算“研究画”,不过是说说而已。
新书推荐:
平视教育
《王国平说幼教》
说理、说事、
说园、说课程,听王国平说……
《王国平说家教》
说理、说事、
说孩子、说家长,不只是说说而已……
听王国平把人生和教育的道和理娓娓道来!
当当网购书链接
《王国平说幼教》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69457.html
《王国平说家教》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69456.html
团购热线
王玉琴:13783631285 (微信同号)
崔 凌:1352658582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