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这个话题应该开门见山、简要直说。
教室,这个概念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教室——教学的房间。这个概念直接定义了幼儿园和中小学一样,以老师天天“上课”为日常规。
显然,这与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相悖,没有显现出与幼儿教育的本质相匹配的思想。
那么,幼儿园的教室应该叫啥?我不说,大家想呗。
那些“太空”教室孩子不喜欢
我说的“太空”就是太空了,偌大的房间空空如也,几张桌椅,几个通透玩具柜,还摆放在教室四周,让中间地带有如室内广场。
不过,说实在话,这个“广场”还真的很实用。比如,搬过来小椅子就能上课;拿走小椅子就能跳舞;搬过来桌子就开饭;抬过来叠落床就能午休。
但,孩子们确实不喜欢。
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孩子们喜欢啥样的房间?我曾和儿童心理学家交流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幼儿喜欢有遮掩的小环境,不喜欢众目睽睽。比如,我们在英美幼儿园看到的是,“很乱的教室”里有许多小角落可以藏身,可以搞“二人世界”,说点悄悄话。
后来我又问到,幼儿这个天生爱躲藏的习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专家肯定地讲,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因为,孩子原本住过十个月的“黑房子”,那里很安全,是他们的“老家”。所以,来到这个大千世界上后,他们总会“想家”。这个道理,信不信由你。
孩子们喜欢的教室应该像家一样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孩子们来到幼儿园,一进屋是一块地毯,旁边也有鞋架,像自己家一样,也要换拖鞋。然后,屋子里有电视,有沙发,有许多角落,但不是按上级规定非得有主题区角。同时,这些没名字的小角落空间里还有许多小沙发和小地毯,可坐、可趴、可卧。
另外,家里肯定还有真柜子,有门,甚至有锁,不像当下那些一看就是幼儿园专用的特简易玩具柜,咋看都不像家。所以,家就要有家的样子,家就要有家具,就要在家具上摆着孩子们从自己家带来的毛绒玩具,或在书架上摆着大家带来共享的绘本。除此之外,若能在一面墙上弄上孩子们的全家福照片就更棒了,这让孩子们感觉最好,真的像家一样,爸爸妈妈就在身边。
当然,教室的一角若有个开放式小厨房,有些冷餐和简餐可以在这里加工,而且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来,这才真正有了家的味道。
走廊就是“每家每户”的共享“胡同”
若走廊很宽敞,那就给孩子们弄些“墙靠小座位”,也弄些小书架共享一些绘本。这样的话,孩子们就能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段,在走廊里和邻居说说话,或者一起翻读一下绘本故事。
所以说,我把走廊当做“胡同”,把“胡同”当做小朋友社交的环境。不过,这得看我们的老师敢不敢给孩子们一点自由了。要是没自由,教室和走廊再像家也不是真的,因为家的元素中是有爱和自由的。
还有一个问题,早年大家喜欢把走廊贴满了孩子的所谓作业和儿童画,这不好,特别像学校,不像家,不会给孩子们家的温馨感。
好了,最后说一句到家的话:如果园长敢把建设家一样教室的设计权力和建设资金交给老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还给你一个惊喜,这个惊喜就是家家不一样,家家都有自己的美。
新书推荐:
平视教育
《王国平说幼教》
说理、说事、
说园、说课程,听王国平说……
《王国平说家教》
说理、说事、
说孩子、说家长,不只是说说而已……
听王国平把人生和教育的道和理娓娓道来!
购书热线
崔 凌:13526585828(微信同号)
孙 敏:13298368266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