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没错,距幼儿园仅仅几十米就有一个超市,这很正常。但有些不正常的是,这所幼儿园的每个班级区角也都有超市,这种布局是不是有点叫劲呢?
老师说,这是园长安排的工作,叫区角建设,也叫环创,有统一模板。
看着孩子家长从家里拿来的瓶瓶罐罐,被老师摆放到区角时,也很像超市。但只是像而已,不是真的超市。于是,我再问老师:你们班级区角的超市是干啥用的?老师说:让孩子们走近生活、体验生活。我点点头,又摇摇头,追问:你说的是“走近”还是“走进”。这回轮到老师摇头不解了。
这一字之差,差的是什么?我看是教育理念。
我的观点是,幼儿园教育尽量和生活零距离。也就是说,尽量“走进去”。当然,在无法“走进去”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走近”也罢。
毛泽东主席说过: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所以,儿童也该如此,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比如,超市就在身边,何必再给孩子们制造一个“假超市”!
基于此,我说:给儿童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应该能真则不假。
郑州麦瑞叔叔幼儿园高建丽园长就很懂这事,她主持的“生活课程化”实践中,对于儿童去超市体验的课程就做的很好,在真实中有创意,活动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赞誉。
针对高建丽园长的活动策划和总结,我归结了“超市活动”的若干个策划点和教育点:
【去干啥】
这是活动关键的第一步,是教儿童做事情要有目的、有计划。
比如:小中班孩子应该在去超市的前一天就给家长布置亲子作业,让家长和孩子商量,买点啥?这就是目的。小班的孩子可能为了调动兴趣,家长就讨论买孩子喜欢的小食品,中班孩子为了培养儿童的家庭责任,就看看是不是缺洗衣粉……然后,做好计划,确定买啥,包括商品牌子的确定。甚至,幼儿园要给孩子们带回家一张计划表,让孩子们估算价位,画出来商品的样子。
比如:大班以上孩子,除了上述的购物目的与计划之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商品调研任务,让孩子看看有几种面粉?都是什么牌子?什么价格?等等。然后也记录(画出来)下来。
【货在哪】
在商场中能快速寻找到要购买的商品也是能力,这点或许对儿童来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之前可能都是在家长带领下完成的购物。这次必须独立,老师在行前做好必要的提醒,然后观察儿童如何找到要买的东西。
这个过程之后老师要把记下来的问题做教材,当一回“事后诸葛亮”,让那些成功的孩子分享一下,如何快速找到目标的。
【钱咋算】
这个项目叫“事前诸葛亮”,需要家长和孩子提前做好花销预算,粗略一些。然后,去商场之前老师要嘱咐好孩子别弄丢了钱,结账时小中班要带回来“那张算账小纸条”,包括找零的钱,以便“秋后算账”。大班以上就要提醒儿童当面算好账,找的零钱对不对。(有些儿童是可以的)
【懂礼貌】
走进人群中就有教育了,礼仪问题贯穿了整个过程。
比如,不能大声喧哗;走电梯不挡道;不到处乱跑;得到售货员阿姨帮助后要说谢谢;交完款后也要对收款的服务员说谢谢,等等。
这些都是老师在去超市之前的教育内容。
【讲安全】
在老师的带领下不掉队,不自己随便跑出老师要求的范围,不跟陌生人走。如果不小心走丢了怎么办?怎样找保安叔叔?怎样和服务员沟通?等等。
总之,超市行动不简单,做为懂得生活教育的幼师,一定会发现许多教育点和成长点,上述的策划中就包含着礼仪、安全、计划、数学、沟通、帮助等。所以,千万别把带孩子去超市做成了一次“溜达溜达”,这是保姆级别干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