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有点困惑,一类父母困惑于提问的意义,当爸爸妈妈还需要专门学习提问吗?另一类父母可能会认为谁不会提问呢,毕竟从孩子刚出生,我们就已经在对着他们提问了。
事实上,“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曾经在一次IEEP亲子活动中,我观察到这样的画面:
孩子在用积木搭建一座桥时遇到了困难,桥总是一不小心就塌了。作为在一旁观察的父母们很着急,很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于是有的父母选择直接指出了桥不稳固的地方,并且给他提供了积木,手把手告诉孩子怎样加固。
还有的父母的做法不太相同,他们试图用提问的方式给孩子启示,“哎,我发现你的桥总是在中间的地方折断,这是为什么呢?”“两边为什么比较稳固?”“想一想,中间的部分怎么才能变得和两边一样稳固”。
几个问题问完,孩子带着思考,几番尝试和调整,最后自己拿积木给中间加了一个桥墩,高兴地解决了问题。
从这个画面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提问的价值,与直接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相比:
既然提问如此重要,怎样才是有效提问呢?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这么提问的:
“你今天乖不乖啊?有没有想妈妈?”
“为什么又要把饭撒了?”
“你怎么还不去洗澡?”
这些提问并非毫无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表达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但是也仅止步于此,甚至带着质问的意味。
那么,更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实际上,一个有效的问题应该有以下三个要素:
依托于孩子的兴趣来发问是最容易开展话题的一种方式。
有一段时间我女儿对各种动物的粑粑都很感兴趣,带去动物园时,我问“你今天看见了哪些动物拉粑粑了?”“他们的粑粑和书上画的一样吗?都有什么特点?”
女儿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开始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所以有效的问题一定是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之上的。
“是不是”、“要不要”这种封闭式问题,它的答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A,要么是B。开放式提问的答案可能就会有从A到Z很多种,所以开放式的问题更容易展开亲子谈话。
举个例子,看到地上的玩具乱糟糟的,我们问“是不是你把地面弄成这样脏的”,得到的答案不是肯定就是否定,换种提问“哎呀,在地面整洁之前,你有哪些事情要做呢?”孩子可能就会回答“把玩具收拾好”、“扫地”“把地上的纸捡起来”以这种提问的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赢得孩子的合作,共同收拾玩具,而且也促进了孩子对生活的思考。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不太适合开放性提问,例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问问题可以从封闭式问题问起。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所提的问题要能够给孩子以指向性,启发他们思考,有利于他们解决问题。
例如当你看到孩子因为和朋友闹矛盾而生气时,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提问来帮助他,“你为什么和他生气?”“你觉得他抢走了你的玩具,那你要怎么做才能让他把玩具还给你呢?”“你觉得轮流玩这个建议怎么样?”“下次他还想抢你玩具的时候,你会说什么来制止他”。
这些启发性的、鼓励性的问题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解决问题。
俗话说实践出真章,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有效提问,最后就以大家最喜欢和孩子聊的,也最容易聊到尴尬的话题(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来练习有效提问吧。
选择一个交谈的时机
具体的时间地点不限制,可以选择放学路上、餐后散步时、晚上入睡前等。
值得注意的是,睡觉前和孩子聊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聊得太兴奋而影响睡眠。
从什么话题入手
建议可以选择从老师发布的作业、照片中获得聊天的主题,如“今天老师说让你明天带土豆回学校,是要做什么呢?”“诶,看这张照片,你在做什么呢?”
从孩子参与的活动、需要完成的任务、与小伙伴的互动等切身相关的事聊起,更容易调动孩子交流的兴趣。
选择提问的角度
?了解趣事——“你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了解朋友——“你今天在学校和谁在一起玩了?”“你们一起玩了什么呀?”“你最近和XX怎么不一起玩了?”
?了解学习——“你今天在学校读了故事,读了什么故事啊?”“今天画了什么?”
?了解困难——“你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不明白的事情需要问爸爸妈妈吗?”
“你遇到的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写在最后:
一个好的问题,就像是给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也像是亲子间生出了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父母与孩子紧紧地联系起来。
所以作为父母,学会提问是我们需要进修的功课。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在亲子交谈中都做到高效提问,开放式的探讨,收获的不仅仅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陈莹
IEEP国际探究教育研究中心 教研员
积木探究课程研发专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韦氏智力评估师
作者